21年了 林毅夫和张维迎争的到底是什么 我就知道你们都在转发美国大选、特朗普、黄金、全球经济崩盘……但有着小脾气的众筹之家偏不,让我们来看看今天国内发生的另外一件大事——21年口水战再续,林毅夫和张维迎争的到底是什么?
21年,年轻的小伙子即将从大学毕业,要踏入社会,要面对人生主线上的各种挑战,打打副本,刷刷怪,要想着走上人生巅峰。羞涩的小姑娘也在物色如意郎君,那谁怎么怎么好,这人又如何如何。
21年,还可以改变很多事情,比如中国经济腾飞。
但是,这21年里,唯一不变的却是两位著名经济学家、大师级人物林毅夫和张维迎的论战。自1995年就国企改革开始,林毅夫和张维迎两人分别就市场关系、政府作用以及延伸而来的产业政策等各种问题产生意见分歧,面对面激辩,隔空交火,例例皆堪称经典,林张之争俨然已成为中国学界的佳话。
——“产业政策大激辩”——
背景:从今年8月底以来,林毅夫和张维迎两位经济学家就产业政策废除与否的争议交锋已久,隔空交火,火爆之极。为了有个了结,11月9日下午,素有中国思想文化高地的北大校园,迎来了这两位经济学家,双方将就“关于产业政策问题的讨论”,激辩4小时。
主要观点:
林毅夫认为,经济发展需要产业政策,否则永远追不上发达国家!
张维迎认为,产业政策注定失败,应废除一切形式产业政策!
分枝一,我们是否可以预知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产业政策很大程度就是引领着创新向着某个维度发展,为了实现一定经济和社会目标对产业形成发展进行干预。但是,这里最大问题在于,产业政策是人定的,我们是否可以预知创新?
张维迎认为,人类认知能力有局限性。他还举了一个例子,上世纪80年代,电风扇风潮兴起,机械部为了解决市场供给问题,邀请了各路专家,有技术专家,有市场分析专家,还有经济学家,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后发现,未来几年中国电风扇行业生产能力保持在1000万台就可以了,并主张选择一些企业进行定点生产。但是,就在他们在研究调查的时候,市场需要的电风扇产量早就是预测结果的两倍,出口就要1000万台了,结果他们只计划生产1000万台。事实上,看似很正确的科学程序,其实根本没有办法得出科学结论,这在很多产业政策制定过程中都出现过。
会上,他还调侃道,“当年毅夫回国,他用配额买了4台电风扇,当时他根本预想不到会用上空调。”同样的道理,人制定的产业政策根本没办法准确预知市场变化,更别提创新。所有通过创新而成功的企业,都是不可预见的,不可预见就说明产业政策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
而林毅夫认为,“尚未见不用产业政策而成功追赶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和保持持续发展的发达国家。”产业政策对推动国民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意义,不管是经济发达的英美法等老牌发达国家,还是后进的日韩等国家,都在产业政策的激励下获得了巨大成功。即便是现阶段奉行自由经济的美国,都还保留着大量的产业政策。
我们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想追上发达国家,就必须需要有为的政府,以及产业政策的强力推动,否则永远追不上发达国家。
分枝二,谁才是技术进步的真正推动力?
邓小平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谁才是技术进步的真正推动力,是政府,还是企业?
张维迎认为,产业政策是政府干预性政策,企业家精神是不可干预的,要求发挥企业家精神和强调产业政策,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如我们所知,技术创新可以推动劳动生产率提高,进而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走向富有。但技术创新的推动力是在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推动技术创新,而不是政府。
对此,他还反问道,为什么政府官员会比走在第一线的企业家更有能力判断未来,更能做好决策。在毅夫的理论里,政府官员是无所不能的,专门利人的,没有任何私心,但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同时毅夫对市场失灵现象过于悲观。
而林毅夫认为,技术创新是由政府支持的科学家在推动,不会受到企业家精神影响。所谓的企业家推动创新,是指产品层面的创新,或者一些技术上的突破。他们这些创新都是建立在基础科研和公用技术之上。
分枝三,政府补贴鼓励还有没有存在必要?
当下,政府补贴鼓励发展某一产业,比比皆是,也常被网友调侃,如动漫产业补贴,结果了无作用,如电动车补贴,反被企业骗补。
张维迎严词批评这种政策,他认为政府不仅不应该阻止别人吃螃蟹,也没必要为“第一个吃螃蟹”买单,市场催生的结果就交给市场去奖励。不然会使更多的人假装吃螃蟹,假装创新,有害无利。
林毅夫认为,政府应该为某一个产业进行补贴补贴。他还表示,其实我的理论是既要市场,又要政府。在我的理解中,只强调市场作用其实是不充分的。为什么不充分,因为技术创新就得要“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如果没有补贴激烈,当企业家第一个成功后,没办法垄断利润,又要面对后来竞争者,这样他对成功的付出和实际回报是不对等的,所以政府要有一个合理的激励补偿。
分枝四,发挥比较优势要靠谁?
“比较优势”是宏观经济中的常用名词,简单来说,便是在各方面都不如别人的情况下,可以从相对角度找到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并通过分工和贸易使各方都获益。然而,大家都知道要发挥比较优势,可要靠谁来发挥呢?
张维迎认为,发挥比较优势应该由市场来决定,只有企业家才是发挥比较优势的最佳人选。
而林毅夫认为,经济发展需要比较优势,但发挥比较优势有两个前提,一是有效市场,二是有为政府。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比较优势。
张维迎进行了反驳,离开企业家谈比较优势没有意义。毅夫讲的比较优势是自己理论上的比较优势,不是实际上的比较优势,他的理论的比较优势由要素禀赋决定的,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通过市场价格表现出来的,如果不是他自己判断的比较优势,而是市场表现出来的比较优势,战略就是跟着市场走,既要政府引导市场,又要政府跟着市场走,这个怎么解决。毅夫是不是认为在市场中企业家都不懂价格信号。
另补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莫里斯、吴敬琏、许小年等经济学家关于产业政策废除与否的见解。
詹姆斯·莫里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我知道很多国家尝试过施行产业政策但都没有取得任何成效……我其实看不太出产业政策的意义。因为在中国有大量企业家可以投身到各个产业中。”
吴敬琏在中国创新论坛上表示,对于产业政策,过多关注现象,太片面。
许小年同样在论坛上表示,产业政策基本没必要出现,我对宏观经济研究很失望,事实上产业政策等于官商勾结骗补贴。
以下为林李之争的前两次大辩论。
——“北大交火事件” ——
背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整体快速发展,GDP增长趋于10%,水涨船高,国有经济也得到较快发展。根据公开资料显示,1990年至1995年,国有工业企业的总产值从13064亿元激增到3122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8.4%。
但由于国有经济的发展,是得益于改革开放红利以及企业规模扩张。从本质上来说,企业经济效益没有得到提高。特别在亏损企业中,中小型国有企业亏损比大型企业还要高,存在问题。
在这个时候,西南重镇重庆做了一件事,把全市最好的国有工业企业集合在一起,认为只要捉好这批国有企业,就能扭转国有企业整体困难的局面,这是“抓大放小”的改革战略的早期尝试。
到了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正式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新思路:一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二是实行“抓大放小”的改革战略。
争论:
林毅夫认为,国企改革真正核心应该是改变产权,要剥离国企的战略性负担和社会政策负担,要求创造公开竞争的市场环境,支持“抓大放小”战略。
张维迎认为,应该从现代企业理论出发,国有企业问题是国有制产权导致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把国有变为非国有,方向就是民营化,让真正能承担市场风险的资产所有者选择经营者,成为企业家,有经营能力的人才能真正带领国企走出困难局面。
由于争论地点在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史称“北大交火事件”。
——“政府有为与无为争论” ——
自打小起,笔者就看着道家的无为而治的史书,黄老之学成就春秋齐国霸业,黄老政治造就汉初文景盛世,后来的贞观之治、仁宣之治,再到康乾盛世,无不例外地散发着无为而治的理论。
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为,或亦无为,如何抉择,不仅是学术争论,更关系到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背景:2014年,中国经济实现腾飞,令世界为之一颤。但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和中国政府有很大关系,接下来该不该放手,两位大师又展开了激辩。
争论:
林毅夫认为,中国经济腾飞是政府和市场的有效结合,未来想要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政府的手不能全放了,正确的产业政策,以及“有为”的政府,必不可缺。另外,还有发挥动态比较优势。
张维迎认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是政府放弃“有为”带来的,为了以后经济能够继续高速发展,政府应该全面从市场后退,希望废除任何形式的产业政策,不给任何行业及企业特殊政策支持。同时,他认为发挥比较优势和有为政府是存在矛盾的,发挥企业家精神和产业政策也有矛盾。
2016-11-14 18:0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