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人的自学总结,建立在个人理解的基础上,每次危机内的内容顺序和结构可能与讲座不一致。
第一次:1949-1951年
危机:国民政府遗留下来的通货膨胀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危机的应对:
1、允许土地买卖,农民为了买地存储了大量货币,吸收掉通货膨胀;
2、形成物资本位的非金融化的货币制度。购买农村剩余供应城市需求,逆周期解决通货膨胀;
3、形成国家资本强行干预市场的宏观调控路径。
知识点:
1、获得原始积累产生资本发展的三种模式:
1)本国内部的资本主义发展
2)国际资本在其他主权国家开设工厂,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阶级矛盾一同转嫁,本国内保留高科技产业和金融服务业,在世界范围内获取高额利润。
3)战争方式,但是成本过高,为进一步降低成本发展殖民统治,掠夺殖民地资源。
2、东方土改,西方没有土改成功的案例,土地产权的边界是自然村,尝试过以乡为单位,不成功。
3、此时的货币是实物化的货币,不是一般等价物,不与黄金挂钩。
第二次:1952年-1960年:再依附:外资依赖工业化的代价 (1957年苏联停止合作(外债);1959-1961三年自然灾害)
背景和危机:再依附,1952年引入苏联援助,1951年1952年动员农民进城支撑工业建设,劳动力从农村流出到城市;1953年发生自然灾害,国家交易成本变高,组织合作社。国家资本主义的工业体系。1958年国家为了保障独立,苏联撤离,原苏联投资改为贸易的方式,导致中央赤字无力维持工业,放权地方搞工业化,地方没有工业化经验开始大跃进,大炼钢铁进一步导致劳动力从农业流出。对农业的过度掠夺和工业化过程中的浪费带来的危机,最终导致了三年自然灾害。
危机应对:给农民分配自留地,允许农民开发拾边地和小块地;同时搞自然村集,允许农民自由买卖,部分回归小农经济。同时上山下乡解决失业问题。
知识点:
1、合作社制度:
1)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基本国情无法保证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国家试图通过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的方式提高集约化程度发展现代化农业,方便国家从农业获得农产品剩余。(但是由于国家把大量农产品剩余用来发展国家工业,发生了农民吃不上饭劳动积极性不高的情况)。
2)苏联援助的都是重工业(朝鲜战争),国家要求合作社购买拖拉机等重工业产品,实现农产品剩余向工业化的转移(战争结束后)。具体做法:银行给合作社贷款,合作社用贷款购买重工业产品投入农业生产,用农业生产的剩余偿还贷款。
第三次:1962-1980 去依附的代价:地缘环境紧张与“三线建设”(劳动替代资本,维持了国家资本主义)
背景:60年代世界动荡,随着人口增长GDP增速减缓,产业资本的危机常态化,战后兴起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内兴起劳工运动、国际产业转移。国内形势:与美苏关系都不好,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两弹,内陆转移三线建设。
危机:对苏联去依附的双重代价(经济和意思形态),苏联留下的工业维护成本过高,且不产生回报。
危机应对:
1、意识形态:全面的去依附,先改军队,包括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方面。(50年代全盘苏化,60年代本土化)。后引发文化大革命。
2、维持重工业:国际形势动荡,需要维护苏重工业,维护成本需要有人买单。将重工业转移到内地(没有能力抵抗苏联和美国的轰炸机,内地更安全),但是无力扩大生产,带来了大量失业。
3、第二次上山下乡:67年内外债还完了,没有钱投资了。上山下乡,解决失业问题和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以劳动代替资本,集中力量建设基础设施。
知识点:
计划经济:中国在1980年之前没有条件贯彻计划经济。一五计划苏联搞,二五苏联撤资没有计划,三五计划发展轻工业但由于世界环境实际上进行了三线建设(未进行原计划),十年文化大革命。
第四次:1969-1975 中美苏大三角调整,与第二次引进外资的代价
背景: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调整:1969年中苏珍宝岛战争,地缘战略的调整,产生了一批核武器,两大国的核恐怖平衡导致了70年代的相对稳定。(此时发展中国家高举民族主义旗帜,革命具有正义性,导致美国面对世界舆论问题,成为中美建交的背景)西方国家70年代开始转移产业资本:战后欧洲得到援助形成战后再工业化,生产过剩,成为地缘冲突的主要原因。第三次世界大战没有发生的原因是70年代工业生产能力向第三世界发生了转移,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相互摧毁了彼此的产业资本,同时生产能力的转移带来了第三世界国家的主要矛盾的变化。牙买加体系,美元和石油、粮食挂钩。西方资本主义从产业资本主义升级为金融资本主义。西方产业转移导致了四小龙和四小虎(从地缘的角度来看)。(引进外资进入工业化的时候都是相对比较集中的体制)。
危机:产业转移对中国大陆的影响:引入设备和技术,自主调整工业结构。作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只能用财政支付,超出则转化为赤字,带来危机。(重军工的引入、维持和改变都需要投入)。资本形式要求对应的制度体系:如果保持本国的体系,则必然是与外资相互适应。后续矛盾愈加尖锐。外资转化为外债,要求适应外资的制度体系。
危机应对:第三次知青下乡,缓解失业矛盾(避免街头政治)。
效果:到80年代,中国基本完成了国家产业资本的积累(从洋务运动开始到这个时候,100多年)
第五次:1979-1980 外债与赤字引发的经济改革(因外资使用过量导致的赤字危机,城市硬着陆危机)
危机:
1、严重赤字:
1)中越战争主要在79-80,政治意义不大,但是无预算的战争,导致了财政问题。中国主动放弃日本赔款,因此日本向中国提出长期低息贷款,使得中国能够支付设备的引进。
2)华陈李82亿的引进(秉承毛43亿,43方案调整工业结构),原计划8年完成,实际操作过于激进,2年就超过了(新任领导人的控制能力),导致了严重的赤字(两年引进200亿,79年造成300亿赤字)。
2、主要领导人相继过世,政治过渡期:毛时代,一人决策力较强,79-89后毛时代,老一辈政治家联合集体决策机制(主要都是周恩来助手),政治过渡期。(西方认为此时期是民主的春天)
3、无政治号召力青年下乡,无合作社可接受青年下乡。同时否定毛导致大龄知青回城。导致该次危机爆发在城市且硬着陆在城市(4000万城市待业)。
危机的应对:
1、之前因为没有钱,每次危机情况下以做空为主(紧缩);79年这次开始以做多的方式应对危机。此后一线领导人要求做多,二线要求做空。
2、对农村的让步政策:家庭承包(合作社逐步解体,79放开,82成势,乡镇企业开始兴起),让利改革(城市和农村的开放后来被总称为改革开放)。
换汇:1980年之前85%的换汇是通过农产品/农产品加工品,但是80年政策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城市。
3、财政扩张(导致后续扩张速度过快)。两次严打,社会型犯罪。(大量失业带来的社会混乱,犯罪后无法正规就业,只能个体:私有化经济),解决就业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国有企业办三产,解决本单位子女的就业问题,权力机关利益勾结(早期腐败),双轨制市场经济,权力货币化。硬着陆催生应对政策既改革开放。79年增发的货币再次被农民吸纳(乡镇企业的发展带来对货币的需求,因此没有带来恶行通货膨胀);长期城乡二元结构(城市资本,农村劳动力),农村是经济软着陆的载体或者是城市硬着陆成功的主要因素。农村改革承担了城市硬着陆的代价,但是撤社建乡,导致了大量的乡级政权,增加了政府治理的成本。县乡开支主要来源了乡镇的集体经济。成为后来三农问题的根本。
(60年、80年的危机有相似性)
第六次:1985-1989:再依附带来的结构调整的制度成本(市场混乱造成的恶性通胀)(价格双轨制、官倒)
逢8必危,逢9必衰
背景:
1)国际:六七十年代西方遭遇生产过剩,出现动乱,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与劳动的冲突)向外转移;发展中国家劳力较多,接受劳动密集型产业缓和了资本与劳动的冲突。80年代需要还债(外资),发展中国家发生债务违约(西方认为是制度原因,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转制)。(由于通胀,汇率变动,发展中国家还债的风险增大)。80年代美国的结构调整:产业转移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用美元结算,导致了美元扩张(占据世界结算货币70%),靠印钞带即可获得收益(带来新自由主义),进入金融资本阶段,大幅度提高利率,资本收益提升,迫使收益率低的产业向外转移。金融收入成为美国主要收入。日元升值(买入美国产业),买遍全球。
2)国内:70年代引入西方外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初期再依附形成的收益(制度红利),带来消费升级。上一次危机硬着陆,放开农村,带来乡镇企业的发展,85%以上是农产品及相关加工产品的出口,2000万家乡镇企业,乡镇发展带动了内需,80年代中国进入高增长(还款在80年代末期)。1988年通货膨胀,1989年生产停滞,几年萧条。再依附西方外资,由于外资引入带来的经济结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调整带来的危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危机:
1、危机的外生性和内生性
外生性:外资导致中央财政赤字,加工贸易投资的无根性切断了本国几十年以来的国有大工业;日元突然升值导致了巨额外汇损失;美国制裁中国导致投资中断
内生性:价格双轨制(国民收入30%被贪腐占有),价格闯关直接引发抢购和挤兑,造成了中央政府的信用危机,引发政治制度的质疑。高存利低贷款利率导致银行寻租。硬着陆,带来中国崩溃论。
2、危机的具体分析
1)引进外资带来外债,转化为赤字,10年后需要还债;
2)日元升值带来的汇率问题(引入的外资主要是日元,中国最终三倍偿还),国家开支下降形成各种社会问题。
3)新的轻工业、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切断了几十年以来的国有大工业,腐败滋生:a、原公社体系循环的中断,农村工业不纳入计划,市场(双规)没有得到物质的条件,于是行贿受贿滋生。b、乡下回城的青年顶岗就业,工业效率下降,对原有工业体系造成巨大影响。c、政府部门打开大门办三产,官二代倒卖物资,导致原材料的上涨,进而导致物价上涨。d、之前靠革命的制约不再有效,没有有效的制约手段。e原有的工业体系和80年代轻工业之间的矛盾:苏联时期形成的工业资本属于国家,日本转移的消费工业属于地方,地方占有消费品市场,中央占有重工业,双方不对接,导致大量重工业的解体,地方消费品工业盈利但短视,国家大力建设的三线被废弃。之前要求工人管理工厂的制度,和引进西方制度之后的要求不匹配。导致了复杂的制度矛盾冲突。
4)引发政治经济危机,要求自由市场:以上问题被知识分子简化为需要自由市场(经济自由化和政治自由化,企业追求利润,政府只管税收,承担二次分配)。(但是国家责任不由地方承担,革命政党承担全民无限责任,需要全民所有制,但地方政府不承担全民责任,体制矛盾指向一党专政的政治体系,政治领域面临挑战)演化出政治经济危机。此基础上中央指导思想提出‘先富带后富’(事实上不可能,按市场规律越会导致贫富差距、区域差距拉大)。
5)价格闯关(囤积居奇,挤兑,整体经济失序,导致恶性通胀),紧急提升存款利率,未提高贷款利率,导致银行亏损(500亿赤字),只能通过增发解决,进一步恶化通胀。同时提高贷款利率,造成企业连锁负债(三角债),生产停滞。
6)89年西方封锁中国,外资中断。
带来的好处和问题:
好处:1)实现了结构的均衡(农轻重);2)劳动力资源潜力的充分释放,中国劳力人口占人口比例最高的时候,革命解放了妇女(一般消费品适于吸纳妇女就业),劳动配置适合西方转移的产业。3)中央收入增加。
问题:但客观上加剧了地区、城乡、贫富的差异拉大。带来消费的不平衡。
第七次:1991-1995 跳出中国崩溃论的艰难转轨 (88-98十年困难时期,中国崩溃论)
背景:世界进入后冷战格局,苏联解体,美国单极霸权。西方涌入苏东,占有被做空的资产,导致西方90年代进入高增长(东西方对比明显),同时将苏联的解体归结为制度原因,中国崩溃论。苏联解体后,美国霸权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同时美国军事建设转向民用,IT兴起。
1、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
1)、经济总量的计算方式调整。产业资本时期计算产量,美国进入金融资本后改变了统计方式,计算交易增加值(GDP),利于服务业虚拟经济,不利于实体部门。苏联采取调拨物质实物交换(按照国际价格的三分之一记账)。统计方式改变后导致苏东的增长明显低于西方,国际舆论将原因归结于体制,认为苏联体制不具有先进性。
2)、星球大战:苏联交易成本低,军事力量强大,核武器两倍于美国。于是美国提出星球大战,引导苏联太空扩张,而美国开始在世界上布置军事存在,要求同步指挥,导致了互联网的发展。80年代,美国虚拟资本扩张,用金融收益维持军工产业。石油大跌,粮食上涨,导致苏联换汇能力变弱;同时美国封锁苏联,导致苏联将精力投入粮食生产,拖弱苏联。苏联意识形态和西方的接轨,导致苏联认为制度不如西方。
3)、苏联没有货币化(不承认商品,没有等价物),导致解体后实体资产的贱卖。大规模的货币贬值。
危机:
1、美国制裁/撤资,停掉所有向中国的产业资本投资:
1)中国不受意识形态的束缚,吸取苏东解体的教训(去货币化,反对资本化),加快自身的货币化和资本化建设。【备注:中国在80年代由于通货膨胀,开始走向货币化。例如乡镇企业的融资问题(计划经济不包括乡镇企业,需要股权融资)。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形成了债市、股市(试它15%)等融资手段。在美制裁中国期间,通过资本增发(印钞)补足了外资撤出的资本空缺(国家政治强权带来的国家信用)。但中国的资本化相当谨慎(没有把国家控制的资产都放到股市流通)】。
2)邓小平南巡,调动地方吸引外资的积极性(同毛),沿海全部放开。新加坡进入(苏州新加坡工业园)、马来、香港、澳门、台湾向中国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维持住了中国工业发展。中国经济依然以外资拉动为主,进入全球化。
2、粮食危机:中国于85年爆发粮食减产,引起国家对粮食的重视,保障了粮食安全。
3、中央调控手段不成熟,虽然维持了中国的工业化,但也带来了大量社会问题。多项改革:例如汇率改革,人民币的大幅度贬值促进了出口,海外资产赚钱了,进出口拉动经济。从此中国的产业资本经济纳入全球化。分税制,中央和地方税种税率的重新划分,中央占有赋税从20%到50%,中央的调控能力增强,地方政府向农民多征税,导致农民的负担过重,县以下基层财政能支持的公共服务严重不公,农民购买力严重不足;地方政府亲资本,腐败越烈。国企改革抓大放小造成破产和下岗。内需不足,只能依赖对外贸易,全球化,带来了全球化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贪污腐败的普遍化,低收入人群扩大,黄赌毒泛滥,中国社会衰败。
第八次:1997-2001 东亚金融风暴引发的中国“生产过剩”与中国应对危机的二元选择
意识形态的调整:由相信西方自由主义转向新国家主义(国家调控)。
背景与危机:
1、世界:美国为首的核心国家(英美日)由于收益和生产产生于海外,逐渐演化为割所有接受西方产业资本的国家的韭菜,以此维持核心收益;半核心半边缘地带的国家(欧洲)纷纷转入可持续绿色的发展状态,和核心国家之间发生对抗性矛盾。美国:90年代中国崩溃论,美国没有直接针对中国,而是混打。(后冷战失败)94年军事解密,军事技术商用,导致IT业的大发展(互联网的起点)。巨额的军事投资已是沉默成本,民用占有大量机会收益,东亚资本回流美国,美国资本积累、技术积累大幅上升,带动美国进入新经济。而东亚资本短缺,进入坏账,金融危机爆发。东亚危机的外因是外资回流,内因是自己内部市场规模过小。本质上来说,这次危机是资本流动自身造成的危机:资本投资集团在推动资本流动的过程中,被资本流动的内生性矛盾左右。
2、中国: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出口大幅下降,导致中国第一次出现了生产过剩的危机。此时中国知识分子仍主要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影响,因此能直接指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98年开始思想理论转型,直接由顺周期调控转向逆周期调控,借鉴罗斯福新政,大规模增发国债,国债拉动投资,稳住制造业生产能力。从此开始了投资拉动的20年(世界上没有)。投资导向国企,形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债务压力和债务依赖,路径依赖难以摆脱,因此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债务国(银行36%的不良资产)。(美国主要是消费性负债,中国是建设性负债/对应的是资产)。混改是政府压力过大的情况下试图让私人进入,中国的PPP主要是国企参与(政府项目,国企参与)。后续才有了因为国际化接轨,巴塞尔协定要求提高资本充足率,四大资产公司成立,剥离不良资产。
知识点:
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内生性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财富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收入上不去导致商品缺乏购买力。西方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只考虑影响经济的各种因素。
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外需)消费在90年代不可能(没有内需:顺周期调节搞破产了大量国企,职工下岗,农民没有购买力),没有外需(金融危机),只能靠投资拉动。
中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承担了大量的制度成本:大量外资进来后,中国需要按外资的要求改变制度。大量出口,导致货币发行以外汇对冲为主,金融部门需要和外汇接轨,海归成为金融领导,依托国家政治强权形成的信用体系,转变为依靠外汇储备的货币扩张。货币主权发生了本质性的异化。带来的问题是:1、国家战略和财经高官之间认识上的差异:财经高官(海归)认为美债是最安全的,用外汇买美国国债,而不是做自己的事情(国家投资,带动国企)。2、中国美元外汇储备最多,压低了美国国债的利率(全部投资品的基本价格就是国债价格),导致美国可以用最低的资金价格在世界上投资。最低价格的商品,美元外汇买美债,美债获得的利率海外投资——美国吃了两头。中国提供大量低价商品,导致美国大量增发美元不产生通胀(通胀两个要素:货币增发,商品涨价),不爆发通胀,就可以以极低的利率向外输出货币。外资比本国银行利率低,大量廉价外资进入中国。造成32个产业大类,三分之二是外资控制。中国帮助美国实现了美国的全球资本通吃。金融危机后,中国深化了和美国的关系,更多承载了全球化的制度成本。
第九次:2007-2010 华尔街金融海啸引发全球危机与中国的“逆周期”调节
2007年中国爆发股灾,20万亿的资金蒸发。先于美国次贷危机和华尔街金融海啸。
背景:
1、中国国内两大资本共舞:中国应对97年金融危机的举措,深度融入全球化,逆周期调节向国有企业注资,国家资本崛起。2001年美国爆发新经济危机,产业资本大量流入中国。一红一白两大资本崛起(国有资本和外资)。国有资本在基础部门,外资在全球市场供给的产业部门。外资流入,中国对应增发大量货币,增发货币大量进入股市。而97年的生产过剩后,中国国内一般制造业经济并没有明显发展,资金大量进入股市,造成2007年第一次股灾。
2、中美关系从21实际前十年到之后十年的逐步恶化。
1)前十年,双方之间在不同产业层次上,美国金融资本大国,中国产业资本大国。资本流入中国,产生收益回流美国。货币增发导致了金融资本扩张,第二个10年,中国金融资本已经超过美国,双方关系转变为战略互斥。中国实体经济上不来,难以承担西方经济危机转嫁,同时中国外汇对冲的制度,使得国内的金融资本扩张。
2)美国人意识到不可能在产业上完全依赖中国(奥巴马时期开始),想要恢复实体经济。于是在金融和产业两方面都产生互斥。
3、美国量化宽松带来的低价资产使得加工贸易逐步替代一般贸易,实体经济萎靡。物质价格上升(CPI),银行利率上升。导致中国对外资的态度矛盾。国家要适当控制外资(0利率的外资)。大量的外资进入(进出口),2008年开始美国的量化宽松连续三次,中国自身实体经济下滑,但是外向型经济(加工贸易)大行其道。过去是一般贸易(产业链在本地,收益在本地),现在是加工贸易(只提供劳动力,无根的,一般贸易流走的难度更大),加工贸易覆盖内地经济。外部资本以极低价格流入竞争,主要使用内部资本投资的一般贸易被打垮。外资和民间银行服务于实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国有银行服务于国有部门投资于基础建设,形成国资外资的二元化。
但中国未受波及的主要原因:
1、中国改革顺应加工贸易替代一般贸易的潮流,提出所有国有部门让出竞争性领域。
2、同时,2008年所有的国有大银行完成上市,受到美国金融危机影响,金融监管加强,相对稳健。
3、基本建设+三农优惠政策:2008年以来,中国实际失业2500万。2005年三农,新农村建设投资带动的就业在1500万以上,农民家门口就地打工。鼓励发展县域经济(城镇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稳定了经济下滑。五通,出口变内需(过去是退税,补贴13%,这次是补贴给农民,只要农村户口,享受13%的折扣买彩电、车。拉动内需。2010年,百户彩电拥有率104台)。(金融危机救了中国的银行和决策,最初大部分学者是反对的,认为应该投资城镇化)。
虽然度过,但问题仍然存在:
三轮量化宽松,进入各类市场,低利率占有收益,战略收购中国产业,挤压了中国的实体经济。高收益带来基础商品价格上涨,资金价格上升,民间经济依托高利贷。中国进口大量原材料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债务上升,各类要素价格上升,实体经济不景气(新常态)。实体经济低收益,大量民间资本进入股市。导致07年的股市暴跌。地方债务增加,中国靠大规模基本建设继续维持,成为唯一支撑世界经济的经济体。
中国财政支持大幅上升,三农开支成为国家财政最大开支,改善农村基本条件,逆周期调节农村成为扩大内需的主体。带来的问题:农村基础建设好转,外资下乡;同时国家向农村的投资基本没有回报,占用银行资金,要求央行放水,中国金融资本是内生性的拓张需求。国家占有大量资金,对私人资本造成挤出效应,应对经济危机造成的内部困境。债务率的上升,增发货币,买债务。
知识点:
国家间的微笑曲线竞争:21世纪之初完成工业化,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地位。国家间的微笑曲线竞争。金融资本国家创造流动性,流向石油、粮食、原材料。美元和粮食、石油锚定。俄国70%的能源收归国有,伊拉克、利比亚、委内瑞拉拥有石油主权。这些国家在美国量化宽松时分享了美国的收益,成为美国攻击的主要对象。造成实体经济不景气,脱实向虚。
第十次:2013-2018第二次生产过剩与国家战略转型(温老未完结)
背景:
1、世界:金融资本全球化危机,金融资本引领全球竞争,追求流动性获利,不会自觉投资实体经济,尤其是周期长低收益行业,最终走向投机,排斥大多数产业,不创造财富。08年金融海啸,09年需求下降,10年欧债危机,11年金砖五国倒台,12年几乎所有原材料出口国家倒下,全世界进入萧条。
2、中国:21世纪第二个10年,中国开始进入金融资本阶段(世界上金融总量最大的国家)。原因:
1)、外汇涌入:中国一直坚持不开放人民币的兑换,外资流入对冲增发人民币,2011年大量美资流入中国,新增货币增发三分之二是对冲外资,甚至改变了中国的货币发行依据;
2)、大量债务:国有银行占压资金在基础建设上,不能撤出,央行对国有部门严格管制,政策认为私营部门是市场主体,放水给它,但是实体产业不赚钱,进入虚拟部门,亏损成为负债。银行不良率主要由民营造成。金融部门负债增加,财政部门负债不能缓解。放水)
危机的应对:
错误的尝试:金融资本阶段的危机,破坏实体经济,2013年面对全球需求下降的局面,中国没有采取上一轮扩大农村内需的做法,而是把工作重点放在城市,提出市场化、国退民进;但是实体经济衰退民营企业维持不住,导致资金析出实体,大量资金进入股市楼市。亲身实践了凯恩斯的批判,市场不能自我调节。2014年开始去产能,供给侧改革。2015年提出扶贫攻坚、生态文明,2017年才完成了新的投资方向。三年期间说法从新常态转为下行期,到L形下滑,连续L形下滑。经济增长从9.6%跌倒6%。
新的方向,转型生态文明:美国是金融资本大国,中国是产业经济大国,但随着中国金融资本规模的扩大,美国回调产业经济,二者矛盾加剧。但中美都是强权国家,应对危机有效。应对金融资本阶段的危机,美国回调产业经济,中国转向生态文明。1、一带一路:A、海权被封锁,海权战略调整为路权战略(中国一直是路权战略(汉唐盛世之类),双面货币协定),延续了走出去的战略;B、带动了以金融为支撑的产业走出去,缓解中国制造过剩的局面。2、生态文明:胡锦涛18大提出,直到2015年扶贫攻坚(化解生产过剩大危机的策略),2017年乡村振兴找到了用三农投资缓解13年以来的全球大危机,把投资下沉到自然村(2005年是行政村50多万个,2017年自然村500万个),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情况下尝试生态文明。
知识点:
1、金融资本:
1)、金融资本:美国1980年代之后进入金融资本阶段,创造了2000多种金融衍生品,吸纳了金融流动性,成为异化于实体经济的独立力量。(美国把金融这种巨大的异化力量,交给私人银行家掌控的美联储,放出来的是不可控制的魔鬼)。华盛顿共识。世界进入金融资本之后竞争是恶行的,需要以恶制恶。
2)、金融资本由国家强权支撑:金融资本不可能靠黄金、实体商品的总量限制,靠的是强权。一个庞大的集中的政治体制可以几乎无限的创造信用(派生为国债、或者货币)(中国的体制造成了政治强权赋权信用创造信用),体制决定了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而美国是私人银行家在创造信用(美联储是私人银行家组织,没有全国性组织),并不听命于政府,金融资本自身创造信用,然后要求政府形成政策保护其收益,派生出巨大的军事实力。(巴尔干冲突打掉了欧元合法性,伊拉克、北朝鲜、等用欧元结算(与美国冲突不断),利比亚用黄金结算(被美欧联手灭掉))。
2、债务危机:债务主要在发达国家和中国,西方高债务用于消费,中国的高债务在基本建设形成的资产(习说要看债务结构,看结构中国的债务用于基建形成资产)。中国的银行债务(国企占六七层,大部分用于基础建设),政府债务和银行债务都对应到基础建设,全民所有制,对应到全民,不会破产。债务游戏会玩下去,债务国际化(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
3、社会/经济双稳态结构:中国上层国有资产、中层中产阶级规模两倍于美国,下层农民小土地所有者形成社会稳态结构;20年的基建,形成了巨大的实物资产;90年代末期农村资产10万亿,大量基建后农村资产值200万亿,实物资产+金融资产,债务将不构成问题。
知乎:一直在学习 发布于 2021-04-14 15:1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