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杂谈 / 118 views

为什么改革常常失败:惰性基因和改革悖论

越初级越稳定,越高级越动荡。

所有组织和个人,在本能上都是抗拒动荡的,这是动物的惰性基因的。

什么惰性基因呢?惰性基因并不是要人变得懒惰,如果人体内有一个强大的懒惰基因左右我们,那人类不至于超越千万物种演化成万物之端。所谓惰性基因,不是让一个人不想参与任何活动,而是有选择地参与活动。

参与什么活动呢?简单说,就参与那些能量消耗少的活动。

从这个角度说,惰性基因是人类进化中的自我保护机制,消耗能量少,生存下去的可能性就更大。

什么样的活动消耗能量相对比较少呢?

第一,就是躺着不动,可是躺着不动会饿死,所以除了极少数种群中的极少数个体,大部分生物个体只能选择第二种。

第二,尽量少折腾。能躺着就不坐,能坐着就站,能站着就不走,能走着就不跑。

少折腾你还可以换个说法,就是尽量节省能量,保持原状。

惰性基因是人类进化的大智慧,一直藏在我们基因深处。明白了这个情况,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就得到了解释。

不爱折腾,喜欢保持原状,是人的惰性基因决定的。

问题也出在这儿,如果是原始的小国寡民状态,惰着就惰着吧,就算饿死也就一两个人。可是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组织化结构越来越庞大。惰性基因明显带来了不少危害。

最直接的危害,就是组织的腐化。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可是要水不流户枢不动呢?任何组织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腐朽。所谓腐朽,不是说一定会贪污腐败,而是任何组织一定会腐坏,组织会涣散化,甚至腐败化,这叫区域组织规律。

为了让组织保持战斗力,不至于在竞争中被吞并,可以说人类自从有组织以来,就一直在和自己体内的惰性基因作斗争。

路径很简单:必须折腾,必须改变。

改革或者说变法,就是和惰性基因斗争的常用方式。

翻看中国历史,从管仲变法开始,一直到百日维新,中间的商鞅、王安石、张居正们,都以变法而留名于世。

只是我们会发现,古今中外,绝大多数变法都以失败而告终,以至于出现了一个词叫变革困境,或者叫改革悖论。

什么是改革悖论呢?这么说吧,因为改良、改革、变法,你所借重的力量,恰恰是你所要改革的对象。改革者所借重的,是组织内的统治阶级、社会官僚体系或者贵族系统,你通过他们来革他们自己的命,然后让他们把自己的利益丢掉,重新组建利益分配的新结构制度构型,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不仅是中国,包括西方在内的人类历史上但凡是改革、变法、改良运动,基本上全都以失败而告终,最后一不小心就演变成了革命。

对于任何一个组织者、领导者来说,随着世间和环境的变化,你的组织一定会走向腐化,所以你得不断进行改革。可一旦改革,你不仅面临着惰性基因的阻力,还一定面临改革悖论的困境。

你要么是既得利益集团的总代表,所以你一定拒绝改革,或者表面上做浅层改革,表演性改革,实质上根本不改;你要么就面临改革悖论,你所要改革的对象,恰恰就是你所要借重的力量。你逃不掉这两者之一。左右都是坑,左右都为难。

从这个角度来说,历史上凤毛麟角的改革成功者,非常值得敬佩。因为改革不成的下一步,很可能就是革命。而革命往往伴随着暴力,破坏力实在太大了。 


王小天书房 2022-03-02 15:33

https://mp.weixin.qq.com/s/y8uM8W94Y_SzxUAzCChoCg

0

  1. This post has no comment yet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