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换盅盐(先知书店)
一战结束后,借助政府和银行对货币的操纵,美国经济空前繁荣。当时,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和政府高官,都骄傲地宣称:美国已经进入了永盛新纪元。
然而,有两位远在欧洲的学者却“不识时务”地发出警告:公权力对市场的干涉,百害而无一益,不远的将来,美国必将遭遇一次可怕的萧条。美国前一秒越繁荣,后一秒就越苦痛。
这样的“杂音”自然被嘲笑。但未及十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在美国率先爆发。经济学界这才如梦初醒,重拾当年被不屑一顾的忠告。
那两位提出警告的经济学家,一位叫米塞斯,另一位叫哈耶克,都是奥地利学派的重要人物。
老师L.V. 米塞斯(右)与学生F.A.哈耶克(左)
除了预言“大萧条”,奥地利学派也预言了苏联乌托邦实验的破产。
“大萧条”发生后,人们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失败。碰巧,正在进行计划经济实验的苏联,取得了一些暂时性的成就。于是,很多西方学者调转目光,纷纷成为计划体制的拥趸。
但奥地利学派的两位主将,米塞斯和哈耶克又站了出来,指出“苏联模式”在底层逻辑的谬误。
半个世纪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证明了米塞斯和哈耶克的预言。
从孤独的发声,再到被精准印证,奥地利学派的两大世纪预言,极大地改变了世人的认知以及经济学和政治学的思想体系。
但奥地利学派对人类思想的贡献,还远不止于此。
奥地利学派
对现代经济学的五大贡献
01
边际效用——现代经济学大厦的基础
亚当·斯密作为古典经济学之父,却一直被一个难题困扰——“钻石和水的悖论”:水对于人的生命非常重要,但是水的价格却非常低。钻石对人的生命来说,一点用处都没有,但是钻石却非常贵,这是为什么?
1871年,奥地利学派创始人卡尔·门格尔的《经济学原理》问世,这本书,标志着奥地利学派的诞生。门格尔在书中系统提出“边际效用”的概念,也破解了“钻石和水的悖论”。
何为“边际效用”?对于一种财货(商品),一个人拥有它的数量越多,这个人对它(包括已有的和更多的)的评价和欲望也就越低。
比如,一个饥肠辘辘的人买了一屉包子,当他吃下第一个包子会觉得非常美味,可等到吃第五个包子的时候,非但吃不下去,甚至还会想吐。
对应到“钻石和水的悖论”:水在每个人生活中非常充足,多一杯水并不能带来更多的满足感,所以效用低;但钻石并非人人都有,从零到一的那颗钻石,会带来极大的幸福和满足,效用就很高。
因为对边际的充分解释,门格尔与同时代的瓦尔拉斯和杰文斯,共同掀起了一场“边际主义革命”,重构了经济学的版图。
如今,经济学界公认,现代经济学是建立在边际效用之上的。
“所有经济体,都始于人、终于人。”
——卡尔·门格尔,奥地利学派创始人
02
主观价值论——破除客观价值论的谬误
主观价值论,是和边际效用理论一起被门格尔正式提出的。而在之前,古典经济学困于客观价值论,即认为任何物品都有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价值,而价格只是围绕这个价值上下波动的一个现象。
然而,客观价值论却无法解释,为什么一张家庭老照片对于一些人无比珍贵,但对其他人如同废纸;也无法解释,为什么流行歌星演唱会的门票被一部分人鄙夷,但同时被其他一些人你争我夺,甚至不惜高价抢购。
主观价值论,则认为任何物品本身并无所谓的内在价值,只取决于人对它的判断,人觉得它有价值,它就有价值。如果一件产品无人问津,那么无论为此付出了多少劳动,它都是无价值的。
主观价值论终结了客观价值论的错误。更重要的是,主观价值论可以更好地指导生产者,提醒他们应该更关注消费者的具体欲望与需求,而不是闭门造车。
03
时间偏好利息理论——为利息与资本正名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很多民族与社会都认为:利息,就是“不劳而获”“剥削”与“食利”的代名词。但这种看法,却违背了人的本性。
门格尔的学生、早期奥地利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庞巴维克,在1884年出版的著作《资本与利息》中,总结了奥地利学派关于利息的观点。
他提出,利息的本质是人的时间偏好——倾向于获得即时满足,而非延时满足。它起源于时间,根基是人的耐心。
比如,你是愿意现在获得100元,还是一年后获得100元?答案无疑是前者。相比在将来获得收益,人更喜欢现在就进账。所以,为了满足人的时间偏好,利息出现了:它会让你有一年后获得120元的选择。当然,即便是高如20%的年利息率,也一定有不少人选择当下的100元。
所以,利息源于人心,是作为延迟满足的对价出现的。但在历史上,它却承受了本不应有的恶名。
如今,时差利息论,已被现代经济学吸纳融会,成为现代金融学的基础。
100奥地利先令钞票人物:
欧根·冯·庞巴维克,早期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
04
机会成本——成本,就是放弃的最大代价
如果说边际效用是现代经济学大厦的基石,那成本概念就是这座大厦的支柱。而在现代经济学的语境中,一切成本,都是机会成本。
在经济思想史上,最早对机会成本做出系统解释的,还是奥地利学派。1848年,奥地利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维塞尔,首次提出“机会成本”的概念。
此后,米塞斯在前辈思想的基础上,对机会成本做出了更为精准的定义:“(机会)成本是最紧迫的、不能再进一步得到满足的其他需求对于主体而言的重要性。”
人的选择有限,为了更重要的选择,不得不舍弃次重要的选择,后者就是前者的成本。简言之,机会成本,就是放弃的最大代价。
机会成本的概念,不仅是现代经济学基石,对于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也非常重要。不论是职场上还是生活中,有限的时间、精力只允许我们去做最重要的事,其他的事情,就是应该放弃的。
05
企业家精神——经济增长真正的引擎
奥地利学派一向认为,“看得见的手”在资源配置方面,只会越帮越忙,阻碍经济发展。那么谁才是配置资源和发展经济的主力呢?答案是企业家。
不同于主流经济学的看法,奥地利学派认为“市场均衡”太过理想,现实中不存在市场信息的完全对称和资源最优配置。而既然市场中总会存在信息不对称,那么也有总会有机会等待人去发现。
奥地利学派将这些潜在的机会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套利,第二种是创新。
比如,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计算机市场刚刚兴起。柳传志发现,单台计算机在香港卖1万元,在北京却能卖到3万元,便开始了计算机生意——这就是套利。
但柳传志很快发现,香港电脑的操作系统是繁体字,北京的消费者亟需简繁汉字切换的功能。于是,他推出了联想汉卡——这就是创新。
在米塞斯看来,企业家的本质是应对不确定性。他们是那些“特别热衷于调整生产适应变化,以谋取利润的人;他们比一般人有更多的原创力、更多的冒险精神、更敏锐眼光;他们是推动经济进步的拓荒者”。
米塞斯的学生柯兹纳对企业家的定义更为简洁: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就是对以前未被认识到的机会的敏感机警。
20世纪初,作为师出奥地利学派的另一位世界级经济学家——熊彼特对于企业家与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影响深远的论述。他后来在哈佛大学执教,对美国经济学界、商界和政界,产生极大影响。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就对熊彼特推崇备至。
奥地利学派
真正的经济学,应该服务于大众
可以说,奥地利学派提出的很多基本概念,早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理论框架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篇幅有限,仅梳理以上五点。
奥地利学派的思想,滋养和启发了很多学者和发展出新的理论:
比如,以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有着深深的奥地利学派痕迹,并漂亮地击败了凯恩斯主义。
另外,公共选择学派代表人物、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和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农·史密斯,都具有浓厚的奥地利学派色彩。
而在华人经济学界,杨小凯、韦森、张维迎、许小年、朱海就、薛兆丰等学者,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奥地利学派的影响。
今天,奥地利学派之所以如此重要,不仅是因为它对现代经济学的影响,同时也因为,奥地利学派更主张经济学要走出象牙塔:真正的经济学和经济学者应该服务于大众,而不应服务于特定的机构。
在奥地利学派看来,主流经济学的各流派有意或无意、或多或少误导了大众。奥派学者们要做的,是为大众祛魅,让那些人们本该了解的常识重新回归。
2020-08-27 创事记
https://tech.sina.com.cn/csj/2020-08-27/doc-iivhvpwy3276602.shtml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