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之所以能够成为神剧名单中的榜魁,正是因为本剧编剧刘和平的思考深度事先已经抵达了一个过往影视剧作品从未被触及到的模块,也就是合法掠夺和非法掠夺的因果逻辑。
刘和平就是完成了对两者关系的彻底理清之后的思想表达,这部剧的档次才被拉高到历史剧甚至于国产电视剧第一的存在,是一种对过往王朝衰落根源的总结。
这个过往则是有着从秦朝到清朝的涵盖力。
首先,《大明王朝》其实是一部让有些明粉或者说朱粉有点尴尬的电视剧,虽说有架空演绎成分,但并不妨碍对明朝的映射力,那些替朱明缓颊的所有主要理由,无一例外全都被编剧刘和平给直接否决了,否决的太过于干脆甚至于蛮横。
说大明朝的灭亡并非主要因为朱家人对明朝的吸食,但是《大明王朝》告诉你,这就是主因。
说大明朝的灭亡其实是因为贪官太多,就是这杀不尽的贪官才拖垮了明朝。但大明王朝告诉你,这根本不是主因。非但不是,而且从湖宗宪到海瑞、王用汲,再到李清源、周云逸,他们全都是好样的,乃至于徐高张,他们普遍也还可以。甚至于从严嵩到正泌昌,作者对他们的苦衷都有着深切的传达。
明朝的衰亡是因为地主的土地兼并以及商人的剥削。但是刘和平连里都不理,剧里面连一个地主角色的演员都没有,唯一的一个商人沈一石竟然还不错,他的继任者高翰文竟然也还挺可以的。
说大明朝的灭亡是因为皇权被架空,但《大明王朝》告诉你,皇权的力量从始至终都是绝对的,嘉靖的被架空竟然还是因为他自己不粘锅的自我架空。
刘和平他怎么可以这样子呢?这种偏颇叙述难道不会导致偏离认知吗?他难道不知道在真实历史上,徐阶可是超级大地主?难道不知道明朝文人和地主们有多可恶吗?这编剧真是太片面太狭窄了吧?
某种层面的历史事实上去看,你也不能说有错,然而从精准抵达根源本质的目标来看,恰恰就是因为编剧做出这样的选择,《大明王朝》才是榜魁的大电视剧。
就是这样的彻底决绝的片面化,才能足够透彻的看清历史所给出的答案。
不要东拉西扯,也无需东拉西扯,谁是根源便凸显谁,这是属于文艺作品所特有的力量。
那什么才是根源所在呢?电视剧给出的答案是绝对的合法掠夺权导致绝对的放肆,继而又导致非法掠夺的同等膨胀。
对的,不是什么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这过于低级了。腐败是低等掠夺,是不合法的非实际拥有者才配拥有的名词。高等的掠夺,是架空于法理之上的,永远不会和不法扯上关系。是嘉靖式的无责而掠。只有是合法的,也才有资格当上根源。
明朝的腐败文官算什么呢?这帮腐败者,他们甚至都没有掌握掠夺的法理性,也是明朝的官员们生来不法的属性,将让他们永远处于被压制地位。在真实历史上,胡宗宪也是贪官,戚继光也贪,张居正也贪,贪污其实是明朝官员面对朱家皇权的一种政治投名状。
所以刘和平不管贪官,不管地主,不管商人,这就是他的端正所在。这种有选择性的无视正是他历史视野精准度的一种体现。
什么叫做历史视野?
举个必要的例子,最近几年蛮流行的一个名词 叫做“得国正”。这本是一个清代历史学家所提出的,朱元璋的明朝得国很正,唐宋得国不正,这已然成了一种评判标准。可问题就在于如果国是存在着被正得的概念,而不是立国正、创国正的客观叙述,那么合法掠夺与得国正,将必然产生出带有某种需求性的联系。
比如说满清就特别喜欢强调自己得国有多正,那么历史的视野将让我们意识到,一旦把国用“得”这个字作为前缀,用“正”作为后缀,将难以避免的被脏化为一种国家被创立者私有化的法理性加强的意图。
也就是这种国的被私有化的思维在《大明王朝》的嘉靖那里,从始至终在彰显着这份理所当然,是明朝朱家皇权合法掠夺的正当性的一种缩影。
也是当我们清楚了这个认知之后,我们就能够理解编剧所真正想要的传达,那就是明朝最后的衰落,明朝官员和地主商人从根源上讲他们是不负这份责任的。谁是明朝的合法掠夺者,谁才要负全部意义上的责任。
《大明王朝》就是把这两者彻底区分开来,并清楚确立了因果逻辑,干干净净被区分成两块。
明朝朱家的合法掠夺,朱家以外的非法掠夺,这两者的关系却是极其明确的因果关系。
这就是《大明王朝》别出心裁的凸显,以此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从战术角度的明面上来看,非法掠夺是衰落的根源所在。但是战术只是一时的,从战略上来看 ,合法掠夺才是最终导致衰落的真正根源。
当上梁不正,就需要下梁歪。一来让下梁顶在前头,免得脏了自己;二来方便自己效率性掠夺。但问题在于,只要上梁不正,下梁根本不用上梁需要,自然也会想去歪,这两种加速度必然会让明朝走向疯狂。
对的,不合法掠夺的源头在于合法掠夺。嘉靖如此,乾隆亦如此,福王、潞王辈出的朱家宗族与清朝满八旗同样如此。
《大明王朝》所讲的就是这么个故事,只是这个故事的讲述力度最终抵达了一个无可比拟的厚度,他的证明方式太过于结实了。
这部剧不但告诉了我们:不法掠夺的源头在合法掠夺这个事实。而且它还不单指向的是外部的源头,同时也包括心理上的源头,而且和外部源头同等有力。
我们可以发现《大明王朝》里头的贪官,从严世帆到郑秘昌和茂才,每一个全部都怒气冲冲的满腹委屈,各个像个受害者,以至于让人一头雾水:你们几个究竟有什么资格在那里憋屈?
但这种看似不可理喻的群像式的狂躁,其实首先是一种艺术上的表达,他所指向的正是心理上的源头。
这个源头就是:只要有一个群体在合法的掠夺蛋糕,其他群体必然也会随之躁动,甚至还会伴随着受害者般的戾气,
他们才不管自己是合法不合法的,你可以合法去拿,老子却还得顶在前头非法去偷,我冤不冤啊我?
能够看懂为何编剧要把严世蕃这个在历史上很厉害的人物大幅度降智整成这个疯癫样子,是理解这部剧的分水岭,这就是一种抵达艺术形态上的演艺方式。从这来看,严世蕃这个角色其实分量非凡,他那一路狂躁的不甘心,以及一切都要把责任给引向皇帝的野蛮,其实是一种人物心理逻辑上的合理性。包括郑泌昌、何茂才,一个个都太合理了。
为何合理?因为合法的获得不等于是合理的获得,不合理的获得便是掠夺,便一定不会被其他方接受,道德律法也就失去限制力了。当朱元璋在法理上让朱家后代和法掠夺,又在权力上保障了这份拥有,但是官员、地主、商人这些由一部分百姓中脱颖而出的明朝新势力,他们并不答应的,打从心理上就不可能会接纳的,各显所能的各自钻着空子。而且当自己最终没法抵达合法掠夺的位置,他们会一边于不法掠夺的恐惧与无法走向阳光底下的满腹戾气。
张志坚对严世蕃的演绎则是这份内在心理源头的投射,他的父亲严嵩则是外在源头的投射。一个在外部世界默默遮风挡雨的严嵩,还有一个在内心充满不甘的严世蕃,这就是《大明王朝》从外到内在对于源头的证明力度。
结语:
当合法掠夺越是正当有力,非法掠夺便同等范畴的狂暴,而且从来带有着让人瞠目结舌的即效性、同步性。以至于当代朱元璋在给自己诸家宗族人员动辄千倍于明朝官员工资的蛋糕之后,那不平衡所带来的掠夺心思立即就喷发了。哪怕你去凌迟灭门他们,都挡不住的这份不平衡的心态。
干掉这一批贪官,下一批有精英百姓脱颖而出的官员接着贪,这又是扒皮又是活剐挡都挡不住的究竟为什么呢?因为当涉及到实际利益,每个人都机灵着呢,越是有能力却先天道德意识不强者,他们站得越高,就越是看得见,越是看得见,心理上就越是不平衡,你跟他们讲任何道理,任何律法,可在他们的心底深处,他们只会咬定一点——就是只要蛋糕被不合理的分取,他们便也要去分取,这种不平衡的心理是极其强烈的,才不管他合法不合法。
挺有说明力度的反例是三国的蜀国,这是个公认的,在历史上少有的清廉国度,具有着相当的理想主义气息,可为何是蜀国能够具有这份朴素清廉呢?其实并非因为诸葛亮一个人足够清廉,并且赏罚分明,才让蜀国上下官员收住掠夺的心思。本质原因还是蜀国创国团队班底,哪怕到了灭国的前一刻,他们对于合法掠夺普遍都相当有节制。所以,蜀国的官员们便也能够守好自己,诸葛亮执行起来才有充足的道德基础,这其实就是一种互相比照出来的结果,或者说心理氛围。
最后再多说一句,其实《水浒传》它讲的也是同样的这么一个故事,宋徽宗作为皇族的合法掠夺,跟嘉靖一样的夸张。于是,高俅、蔡京、梁中枢的非法掠夺便跟严世蕃、郑泌昌一样的无法抑制,再往下的各种群体,要么是正处于疯狂掠夺状态下的郑屠、穆弘、西门庆,要么是处于怨气冲天失衡状态的魑魅魍魉,都是一个逻辑的。
好了,这期就到这了。
发布时间:2024-03-18 09:17
https://www.douyin.com/video/734750626927350912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