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注:“道”是《道德经》中的最高概念,它是不可言说的,看不见,也摸不着。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注:“无名”即“无”,指的是空间;“有名”即“有”,指的是万物。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注:当一个人保持清静无欲的心态时,就能观察到空间和万物的微妙之处;反之,只能看到它们的表面现象。
02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注:圣人只做顺应自然规律的事,而不主观人为地干涉;圣人推行不用语言的教育。“不言”就是不可言,正如“道”不可言一样,但凡能被言说的道理都是普通的道理。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万物兴起而不加以限制,生养万物而不占为己有,帮助了万物而不要求回报,建立了功劳而不据为已有。正因为如此,所以从来不会失去什么。
03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注:让老百姓减少欲望,让那些所谓的聪明人不敢行干涉之事。执行无为政策,国家就会太平安宁。《道德经》中常常出现这种辩证观:“无为”才能“无不为”,“身其后”才能“身其先”。
04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注:“道”是空虚的、无形无象的;遵循“道”而行事,便不能太满、不能达到极端。这在提醒我们做事,不要做到十全十美,不要追求极盛状态,而应该留有一些余地,因为“盈而亏”。
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注:“道”是深邃奥妙的,它是万物的主宰者;它挫去万物的锋芒,从而化解万物之间的纷争;它使万物都柔和一些,即让万物的优点和缺点共存,如此才能使万物共存。这被后人总结为“和光同尘”,并作为一条重要的处世法则——哪怕你的优点很多,也要温和一些,有一些缺点反而能更好地保护你,因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0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注:儒家提倡仁爱,而老子却反对仁爱。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人在天地之间做得越多,出现的各种事物就越多;说得做得越多,就越发陷入困境,不如遵循“守中”原则,不偏不倚地行事,把握好“度”。
06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注:“无”(空间)连绵不断,像是永远存在着;“有”(万物)使用它,却用之不竭。这一句,老子在强调“无”的作用,只有相信“无”的存在和重要作用,从辩证的视角,才能知道“有”的存在。
07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注:“效法自然”是老子的核心原则之一。天地因为不为自己而生,所以才能长久。因此,圣人要处在人后,才能达到“身先”;只有把自己身置于度外,才能更好地保全自身。圣人正是因为“无私”才成就了“自私”。
08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注:“上善若水”是《道德经》中一个重要命题。道德高尚的人像水;水是最符合“道”的原则的。水“利万物而不争”,并且处在低洼之地(人们都喜欢高处、讨厌低处,而水恰好相反)。“道”正是这样的,“道”主宰着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利好。因此,水“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人要像水一样“善”,主动选择卑下的位置;因为不争,所以不会有灾难。老子“效法自然”的思维再次展现。
09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注:做事不能追求盈满;与其追求盈满,不如早点停止做事。过于锋利的刀剑,很快就会被用坏。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注:没有人能守住家财万贯。富贵者如果变得骄傲,就是在给自己埋下祸患。
功遂身退,天之道。
注:功成身退,才是符合大自然规律的。
10
载营魂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注:“营”即肉身。古人认为,灵魂来自上天,肉体来自大地,二者合为一即为生命;二者分离就是死亡。这段的意思是:让肉体和灵魂结为一体,不可分离;专注于自己的精神,以达到柔和的状态,像婴儿一样;洗涤灵魂瑕疵,才能观照万物的微妙;爱国治民,大概不需要所谓的智慧,鼓励去智返愚,因为世俗的智慧只会让人变得奸诈;耳目口鼻保持开合,要安于柔雌的状态;处处明白通达,就是顺应自然的“无为”。这段在建议人们做到形神合一、去智返愚、安雌守柔、清静无为。
11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人们通常只能看见万物的好处,而忽略了“无”(空间)的作用。房屋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室内有空间;陶器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其中有空间。可见,万物有用的根本是空间,即“无”。这句话,老子再次强调了“无(空间、大道)”的重要作用。
12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注:圣人只为朴素的生活方式,而不去追求华丽和奢侈。五色、五音、五味、畋猎、难得之货(奇珍异宝),都会伤害自己的身体。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生活原则——追求朴素生活,不要追求丰富的感官刺激。
13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注:受宠时惊喜、受辱时惊恐,把名利之心看得像生命一样重要的人,都是有大患的。老子建议人们要宠辱不惊。宠辱若惊的人,乃是由于内心自私所导致的。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注:情愿把全部身心放在天下治理上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给他;喜欢把全部身心放在天下治理上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在这里老子提出了“有身”和“无身”两个词,前者指的是“有我、有私、看重自我”的人,后者指的是“无我、无私、忘我”的人。老子说,只有“无身”才不会有祸患。
14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
注:“道”不是实体的,它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它是无形无象的。“道”也不是一种神秘的精神本体,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如果我们能够掌握自古以来就客观存在的“道”,凭借它就可以驾驭、支配天下万物了,并且可以由“道”推知远古时代的情况。
15
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注:上一段描述了“道”的模样和特性,这一段描述了“得道之人”的模样。因为“道”是无形无象的,所以“得道之人”也只能勉强描述:得道之人大概是这样的,他们办事认真、做人谨慎、庄重且通达、纯朴且宽容、做事留有余地、不求盈满。尤其是“宽容”,得道之人像“混浊”的大水一样,包容一切。
16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注:极力做到虚静寡欲,彻底坚持清静无为。万物一起生长,我凭着这份清静寡欲的心态去观察万物循环往复的规律。老子一直在强调“静心”和“寡欲”,只有这样才能观照“道”的奥妙,否则只能看到表面现象。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注:老子提出了万物发展观——万物以循环的方式发展着,由生到死,又由死到生——这是永恒的道理。只有知道万物发展的道理,我们才会变得宽容,才能公正,才能懂得治国的道理,才是符合自然法则的,才是符合“道”的,才能长久地生存,才能终身没有危险。这里老子再次强调了“宽容”,可见其重要性,得到之人包容一切,接受好的,也接受不好的,宠辱不惊,安然度过一生。
17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注:老子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思想:统治者清要静无为,不轻易发号施令,要遵循“不干涉主义”。统治者“无为”,就像不存在似的(“没有存在感”)。“太上”,即最上等的。“不知有之”的统治者,是老子心中最理想的统治者。
18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注:这也是老子的辩证思维。老子认为:因为“道”荒废了,所有就开始谈“仁义”了;智慧出现时,说明已经产生了严重的虚伪;国家混乱,才会大谈忠臣。这一段很有意思,在一个社会中,人们越喜欢鼓吹什么,则说明那个领域出了大问题。“乱世出英雄”也是一样的道理,因为“乱”,所以才有英雄的诞生。
19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注:老子为“绝圣弃智”提出的方法是“见素抱朴”,为“绝仁弃义”提出的方法是“少私寡欲”,为“绝巧弃利”提出的方法是“绝学无忧”。老子建议人们:抛弃世俗的聪明和智慧,抛弃仁义,抛弃各种技巧。需说明,道家人把“智慧”分为两种,其一是真智(大智),其二是世俗眼中的智慧。在这里,老子建议抛弃的是世俗眼中的聪明和智慧。不要学习世俗智慧和技巧,不要把心思放在那些世俗人眼中的好东西上。
20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注:大概,老子在周王朝时被人诽谤,他深知自己的价值观与众人不同。老子以“正话反说”的方式感叹:众人都有用,而我却冥顽无能。我虽异于众人,但我仍然会坚持遵循大“道”而行事。老子在这里所表达的情绪,类似于屈原的《离骚》。
21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注:高尚品德的内涵,总是同大道保持一致的。“道”是所有规律、真理和原则的总称,它是永恒不变的。“德”是具体事物的规律和本性,是可迭代的。“德”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具体事物先天的德,事物一旦产生就具备的本性和本能;另一部分是具体事物后天的德,即由后天学习而获得的一部分“道”。(德,道之子也!)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注:“物”在古代,不仅仅指可以触见的具体物质,也包括那些不可触见的抽象事物。这句的意思是:“道”这种事物,看不见、摸不着,让人难以捉摸,但其中确实存在一定的内容(“其中有象”)和内涵(“其中有物”)。不仅如此,“道”中的内容和内涵还是那么地真实,“道”是非常诚信的——只要我们按照“道”行事,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22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注:这是一组处世原则。忍受委屈才能保全自身;先弯曲反而能够伸直。处于卑下位置才能变得丰盈;守旧反而能够创新。少取才能有所收获,贪得无厌则会变得困惑。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注:不要只依靠自己的眼睛,而应该依靠众人的眼睛,如此才能看得更清楚。不自以为是,才能彰显自己的名声。不自我夸耀,才能保有功劳。不骄傲自大,才能成为领导者。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注:圣人正是因为不与别人争夺,所以天下没有任何人能够争得赢他们。老子的“与世无争”思想,也属辩证思维指导下的结论,“不争”和“天下莫能与之争”是同时存在的,正如“无”和“有”的关系一样。
23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注:那些寻求大道的人,其言行就会符合大道;修养美德的人就会具有美德;同理,坚持犯错的人就会永远地犯错误。愿意和“道”在一起的人,“道”也乐意与他在一起;愿意与“德”在一起的人,“德”也乐于同他在一起;同理,常常与错误在一起的人,错误也乐意与他在一起。看来,选择与谁同行,将决定着不同选择的结果;习惯由每一次细微的选择开始。
信不足焉,不有信焉。
注:如果你没有得到别人的信任,那一定是因为你的诚信还不够。我们在寻求大道时,一定要有足够的诚心。
24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注:垫着脚跟渴望站得高一些,反而站不稳;跨着大步渴望走得快一些,反而走不远。只依靠自己的眼睛观察万物,反而看不清;自以为是的人,通常不会被世人看见,其名声也得到不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会把原有功劳搞丢了;骄傲自大的人,做不了领导者。——循道行事的人,从来不会做以上这些傻事。
25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注:古代贵族男子出生三个月时取“名”,二十岁加冠时取“字”,即所谓的“名字”。在这里,老子把混然而成的规律总和取名为“道”,取字为“大”。在大道的支配下,万物“周行而不殆”,不断地发展,走向极盛状态,又返回到原点,如此循环往复地运动着。——这便是老子的“万物循环论”。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注:天地之间有四种主要的规律——道有道的规律、天有天的规律、地有地的规律、治国有治国的规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人要效法大地的规律,大地要效法天的规律,天要效法“道”的规律,而“道”只需保持它自身的样子。“自然”在古代没有“大自然”的意思,它的本意是“自身本来的样子”。可见,“道”是最高概念,是亘古不变的,只用遵循自己的样子即可。今天,“自然”有了“大自然”的意思,于是有人说“道法自然”是效法大自然(向大自然学习)的意思,鉴于老子也非常重视自然规律,因此这种说法也是可行的。
26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注:“君”即“主”。这句的意思是,重是轻的基础,静是动的根本。“重为轻根”在警示人们不要轻视基础和根本,正如行军打仗时不可忽视粮饷辎重一样。“静为躁君”在提醒人们,该静则静,该动则动,在动之前一定要先静下来,静能积蓄力量。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注:圣人整日行路,也不会离开粮食和设备,即使有美好的景色吸引,也能做到悠然静处而不为所动。——再次强调了“重根”和“静处”的重要性。
27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注:善于做事的人,不会留下后遗症。善于说话的人,不会出现言语上的瑕疵。善行善言,是作为人的大智慧。“善”是有合适、有利、恰当的意思,不是技巧的意思。老子是反对学习所谓的做事技巧和说话套路的。
28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注:“朴”即原木,未加工过的木材。在《道德经》中,“朴”即“道”,因为原木和“道”是很相似的:原木可以“生”出各种各样的器具;“道”可以生出万物。这句话的意思是,大道分散显现为万物的本性,圣人遵循万物各自的本性去管理万物,就可以成为合格的管理者、领导者。因此,最完美的治理制度就是不要去伤害万物自身本性。
29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注:按照人为意愿去行事,必定会失败。把天下万物据为己有,反而会失去它们。老子反对“有为”,鼓励“无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
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注:万物在主观上想走在前面,结果却走在了后面;用嘴哈气给物取暖,结果却因为吹气导致物体变凉;本意想变得强壮,结果反而变得瘦弱了;本意想稍微减损一点儿,结果却毁坏了事物。因此,圣人懂得克制那些极端的、过度的言行和欲望。——这仍然在警示“有为”的坏处。
30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注:事物一旦强盛了,就会走向衰败和衰老;求大、求强、求壮的想法和做法,是不符合“道”的;不符合大道,就会很快消亡。因此,老子反对不义的侵略战争,反对称王称霸。之于我们个人也是一样,不要总想着更快、更高、更强,而应该遵循自身的天性去发展。
31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用之,恬淡为上。
注:古人认为左阳右阴,阳即生,阴即杀;因此以左边为贵。这句话的意思是,兵器和战争是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该使用的,只有在迫不得已时(比如反侵略战争)才可以用它。对待兵器和战争,最好漠然处之,不可以崇尚武力和战争。
32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注:当我们开始制作“有名”的器具和各种制度时,泛指一切人类活动,都应该要遵循“守中”原则,即适可而止。过度则会带来祸患;守中才能保全。
3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注:认识别人是聪明的,认识自己才更睿智。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战胜自己的人才更为强大。懂得满足的人才是富有的,努力践行大道的人是有志向的。不违背(荒废)大道的人,才能长久地生存。死后而精神永存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关于“长寿·不朽”,道家追求的是肉体成仙,佛家追求的是成佛,儒家追求的是“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34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
注:大道广泛而普遍地存在着。万物依靠它而生长发展,大道从不拒绝、也不限制它们;万物功成时,大道也不会求名或占有;大道保护养育万物,却不成为他们的主宰者,大道永远是无欲无求的。大道从来不自以为“大”,因此才成就了“道”的大。
35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注:音乐和美食,泛指一切享乐主义,使得追求大道的人们半途而废。“道”这种东西说起来,淡淡的没有任何味道,看不见、听不到、也用不完,因此容易被享乐主义者们遗忘。老子在提醒寻道的人们,坚定信念,减少感官层面的享受和快感,多处于朴素的生活,如此才能在寻“道”的路上持之以恒。
36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注:如果希望削弱对方,一定要先使其扩张;如果希望对方变弱,一定要先使他变强;如果希望对方荒废,一定要先使他振兴;如果希望夺取对方的东西,一定要先给予他一些东西。这是老子提出的一套斗争策略,即含而不露的策略,先幽暗而后显明,先让自己处于劣势而后处于优势,柔弱才能战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注:“鱼不可脱于渊”说明了客观条件的重要性,我们在执行任何策略时,都要考虑客观条件和特殊因素,否则再好的策略也会失败。并且,好的策略还得做好保密工作,像“利器不示人”那样地隐藏自己的策略,不可以让别人知道。
37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注:“无为”并不是不能做事,而是要遵循大道去行事,避免主观人为的行动。“无不为”即没有什么事是做不好的,也就是说,按照大道的规律行事,一切事儿都可以取得成功。无论是君王,还是个人,都应该“无为”。践行“无为”最重要的原则是寡欲清静。人人寡欲清静,则国泰民安,则风调雨顺。
3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注: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从不有意表现自己的美德,所以他是有德之人。而德性较差的人反而喜欢刻意表现出美德,所以他是无德之人。老子认为,德乃道之子,因此人的美德也应该是顺应自然、保持无私无欲的状态;装模作样的美德,是与真正的美德所相悖的。从老子思想中,可以反复映证一个结论:人类社会的现象,与客观本质往往是不一致的。这启迪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被表面假象所迷惑。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注:当“道”缺失时,人们才去提倡“德”;以此类推,人们才去提倡“礼”。而,礼却是忠信不足的标志,是祸乱的开始。老子反对超前的思想主张,比如“仁义礼智信”等,而鼓励人们追求那亘古不变的大“道”,这才是长久生存的根本。
39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注:“一”即“道”。这里强调了得“道”的重要性,万事万物只有遵循大道,才能安全地生长和存在。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注:这里强调“贱”和“下”才是根本。作为统治者,必须以低贱的百姓为根本。作为人,必须主动处在“卑下”的位置,才能显得高贵;想要的荣誉和名利越多,反而最终什么都得不到。因此,我们应该甘作“珞珞之石”,不要争作“琭琭之玉”。
40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注:万事万物,在道的支配下,总是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道”的作用就在于它能提醒万物保持柔弱的状态。万物产生于“有”(物质、阴阳),“有”产生于“无”(大道、空间)。这段话,一则点明了万物循环运行的规律;二则提醒我们要守柔谦下,柔弱胜刚强。
41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注:“道”不可描述的,看不见,也摸不着,因此常常被普通人笑话。只有素质高尚的人才会努力地循道行事。这在提醒我们要敬畏大道,敬畏自然,敬畏客观存在的规律,莫笑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注:这在说明事物表象与客观本质的矛盾性,似乎是天然的矛盾:明智的道理听起来很愚昧,劝进的道理听起来像是在劝退,容易践行的道理好像很难做到,高尚的品德好像一无所有,最洁白的颜色反而像是黑色的,等等。老子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来看问题,这几句话非常富于哲理,当多重视。比如生活中我们常说“吃小亏乃大福”,也是相似的道理。
4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注:在“道”的支配下出现了唯一的元气,元气又分解为阴阳二气;由阴阳二气创造了天、地和人。天、地和人相互作用,又产生了万物。因此,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对立面,它们相互作用而得以调和。这一段老子描述了万物生成的过程。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注:“物”即行事办事。事情的发展往往是出人意料的,即与个人意愿相反,你明明想损之,反而益之。这在提醒我们做事不可强悍霸道,强悍霸道只会让我们身败名裂;一定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践行“无为”。
43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注:至柔的东西常常存在于至坚的事物之中,比如再坚硬的实体中也存在虚无的空间。老子从这个现象中悟出了一个道理:没有什么原则比“不言之教、无为之益”更伟大了。这里老子再次强调了“清静无为”的重要性,甚至认为这条处世原则是最最重要的——“天下希及之”。
44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注:生命比名利更为重要,生命比财富更为重要。“甚爱必大费”说的是过分吝啬反而会遭遇更大的损失;“多藏必厚亡”说的是过多地敛财反而会招致更大的祸患。人应该学会知足,适可而止,如此才能长久的生存,如此才能平安地度过一生。这一段在提供我们把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追逐名利和财富要适可而止,“知足·知止”方能长久。
45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注:从辩论法的角度看,自然现象与客观本质之间是完全相反的。最好的成功永远存在遗憾,它的作用才不会消失;真正的圆满看上去是一无所有的,它的作用才会无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注:动可以御寒,静可以解热,而清静无为才是天下最重要的原则。这里再次强调了“清静无为”乃是首要原则。
46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注:天下有道,再快的马也能拉回来耕地;天下无道,马都在战场上生崽。老子把祸患和错误都归咎于人类的欲望和不知足,人类战争也是因此而发生的。为了避免战争,避免犯错,只能减少对物质和名利的贪求,人一定要学会知足。
47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注:不出门就能知道天下大事;不向窗外看一眼,就能知道自然运行的规律。出门越远,所获得的真知反而越少。因此得道之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出门有什么坏处?外界的诱惑繁多,会使人动心,动心则智慧少。老子认为智慧有两类,一类是世俗见识,一类是真知(大道),老子反对第一类智慧,鼓励追求真知。想一想这确实是有道理的:获取智慧的方式未必一定要远行和社交啊,静心修养才是获得智慧的好方法。
48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注:研究世俗学问,情欲会越来越多。学习大道,欲望会不断减少,直到清静无为。清静无为的人,反而能够做成一切事。治理天下就要凭借清静无为的智慧。清静实则是在积蓄力量,只有积蓄了强大的力量,才能成事;反之,多为多事则会耗尽心力、物力和财力,心力不足则什么事都做不成。
49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注:得道之人,不会固执己见,反而能够顺应客观变化,因时而变。得道之人,会把老百姓的想法当作自己的想法,即顺应民意行事,因民而变。
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注:得道之人在天下之间,给人一种愚蠢憨笨、无识无欲的样子;而老百姓却相反,他们喜欢学习一些世俗的知识。得道之人(君主)要努力把百姓变成无知无欲的孩子。正所谓“大智若愚”,有真知的人看起来反而傻乎乎的,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一样令人喜爱。
50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刀。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注:听说善于保养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在战场上不被兵器伤害。犀牛没有理由用角触碰他,老虎没有理由用爪袭击他,兵器也没有理由进入他的身体。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善于保养生命的人,没有“死”的条件和理由。这背后的证据仍然是“清静无为”和“与世无争”,清静无为如婴孩,与世无争如洼水。因为“清静无为”,所以连凶猛的野兽和凶险的兵器都不愿意伤害他。
51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
注:大道使万物得以产生,德性使万物得以养育,物质使万物得以成形,环境使万物得以成长。老子在这里指出了万物生存的四个基本条件:大道、德性、物质和环境。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大道使万物产生却不占有它们,帮助了万物却不求回报,成就了万物却不做它们的主宰者,因此这才是伟大的德性。
52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得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注:“始”即大道;大道乃万物的根本。掌握了根本(道),就可以看清万物各自的特性。认识了万事万物的各自特性后,再回头坚守这一根本(道),则终身不会遇到危险。老子在这里提出一个重要的认知方法论,即由原理和规律出发,以此研究具体事物的规律,最后再回到原理本身,如此往复循环,就可以不断地提升认知。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注:坚持闭目塞听、无识无欲,终身不会遭遇痛苦和辛苦。喜闻乐见、博见多闻、碌碌无为地追求成功,则终身不可救药。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以为常。
注:观察细微的事情才叫做明智(以小见大),保持柔弱才叫做强大(守柔谦退)。凭借自身的优点和长处,让自己恢复明智,便不会给自己带来灾难。如此才算得上掌握了大道。
53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注:大道非常平坦,而百姓却偏偏喜欢走小路。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
注:宫殿十分整洁雄伟,而农田荒芜、仓库空虚。身上穿着华丽服饰,腰上佩着利剑,吃饱喝足,财富珍宝充足,这样的人就是强盗头子,他们都是背离大道的人。
54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注:“善建者”和“善抱者”是老子提出的有为标准,其背后仍然是美好德性、有为守中。善建者、善抱者所建立的事业,其功劳永远不会消失,子孙世世代代都能以它为荣。
55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注:德性深厚的人,就像刚刚出身的婴儿,各种怪兽都不会伤害他;虽然他的筋骨柔弱,却能很好地保护自己。老子再一次强调了“守柔·不争·无识·无欲”。
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注:婴儿连一般的生活常识都不懂,却能安全地成长,是因为他们的精诚纯一到了极点。婴儿整整哭号,嗓子却不会嘶哑,是因为他们的心态平和到了极点。懂得了平和,就是掌握了大道;掌握了大道,就是明智的;所行之事如果有利于生命,就是吉祥的;理智如果能控制内心欲望,就是强大的。
56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注:真正掌握了大道的人,是从来不谈论大道的;反之,那些开口不离“道”的人,一定是不懂“道”的人。因为,“道”是不可述说的。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注:老子建议我们——做到闭门塞听,不要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减少自身锋芒,要与万事万物和平相处;调和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和光同尘。——能践行这些原则的人,才能与人混同,像水一样包容万物。
57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注:治国要遵循清静无为的原则,用兵打仗要以奇致胜,管理天下要遵循清静无事的原则。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注:天下的禁令越多,老百姓就会越贫穷;优良的器具越多,则国家越混乱。人们的技巧越多,邪恶的事情就会不断涌现;法律制度越清楚,盗贼就会越多。
58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注:灾祸发生时,好运就在它的旁边;处在好运状态中时,祸患就隐藏在其下方。可见,祸患和好运是同时存在的,一件事是福是祸,没有谁能说得准。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㾾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注:得道之人自己坚持方正却不为难别人,自己有棱有角却不伤害别人,自己品德直率却不强迫别人,自己闪耀光芒却不刺人眼睛。我们在求道的路上,要严格要求自己,切忌干涉别人的选择。
59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注:处理人事、对待自然,最好的办法就是勤俭节约。能做到节俭,就表明在祸患来临之前已经服从了大道。及早地服从了大道,就能很好地修养自己的德性,如此就能无往不胜,便没有人知道他究竟有多少的力量。可见,节俭可以积蓄力量,清静无为也可以达到蓄力的效果。老子提倡以俭养德、静心蓄力。
60
治大国若烹小鲜。
注:治理一个大国就像烹调小鱼一样,不能频繁地翻来覆去,不能朝令夕改,不能来回折腾百姓。这让我想到了一些公司治理,大领导也许是为了刷存在感、为了表现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总是一天到晚地呼来呼去,日报、KPI、各种计划之类的满天飞,不仅管理越来越混乱,还把优秀员工都折腾走了,公司业绩一落千丈。这样的管理,简称瞎折腾!
61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注:大国要像大海一样处于下游,如此小国才能归附于它。天下的雌性动物,常常以静胜过同类的雄性,则说明清静是一种谦下的品格。老子在这里强调了“清静谦下”的重要性,谦下者才能受人拥戴、才能在同类中胜出。
62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注:大道,是万物产生的奥妙,是好人的法定,也是坏人安身保命的东西。可见,大道,是好人和坏人都极其需要的,是人们保全生命的根本。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注:美好的言语可以换来别人的尊重,美好的行为可以换来别人的拥戴。
63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注:努力做到清静无为,把无事当做自己要做的事,把无味的东西当成味道丰美的东西,以小为大,以少为多,以德报怨。老子提醒我们——清静无为、不可多事、享受无味、以德报怨。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注:解决困难的事情,要在它尚且容易时就动手。做大事要从小事和细节处着手。天下的难事都是从易事开始的,天下的大事都是由小事开始的。圣人终身不做大事,因此成就了他的伟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注:轻易向人许诺,必定会失信于人。习惯于把事情看得简单,必定会遇到更大的困难。圣人做事,哪怕事情本身很简单,也会把事看得很难,以保持谨慎之心,因此圣人终身都不会遇到困难的事。这在提醒我们:其一,不可轻许诺言;其二,做事务必认真谨慎,不可以轻视任何一件事情。
64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注:人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把各种可能的不利因素消解于萌芽之时。正如坚持锻炼身体,不要等到大病缠身时才开始烦恼。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注:万事万物都是从“小”开始的。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注:大多数人做事,常常在几近成功时失败了。因此我们要以终为始,自始至终都保持谨慎,则可以减少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注:圣人想得到的东西是一般人不愿意得到的,圣人所学的东西是一般人不愿意学习的,比如“道”。圣人顺应着万物原来的德性而去帮助它们,却从来不敢按主观意愿去做事。
65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注:善于遵循大道的统治者,不会使百姓变得更聪明,而是使百姓变得更纯朴。百姓之所以难治理,是因为他们所掌握的世俗智慧太多了。因此,以智治国的人是国家的盗贼,不以智治国的人才是国家的福气。老子在这里提倡的是“君民同愚”观点,当君主和百姓都保持纯朴、少一些世俗智慧时,整个国家就会更加安宁。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注:高尚的德性,常常是深邃的、高远的,看起来和一般事理是完全相反的。然而,当我们遵循这样的德性去行事时,竟是十分顺利的。可见,高尚的德性永远只能被少数人养育出来。
66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注:大海之所以能容纳百谷山川,是因为它善于处在卑下的位置。这在提醒统治者们,要想得到下属和百姓的拥戴,就得坚持走在百姓的后面、处在百姓之下,如此才能被人们拥戴、成为真正的领导者。高高在上的领导者,很快就会失去他的领导地位。
67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注:老子总结性地提出三条原则——守柔、节俭、不敢为天下先。守柔才能胜刚强;节俭才能有发展;不敢为天下先,才能成为领导者,即走在百姓的身后、不与百姓争抢。反之,热衷于勇敢、奢侈、敢为天下先的人,都很难做到有始有终。
68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注:优秀的武士不崇尚武力,善于作战的人从不表现得激奋,善于击败敌人的人从来不与敌人正面交锋,善于用人的人总是处在更加卑下的位置。这就是所谓的“不争”之德,即善于借用别人的力量,这是符合大道的,自古以来都是最高法则。老子再次阐释了“不争·卑下·柔弱·谦退”的处世道理。
69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注:老子在这里讲的是战争,意思是反对侵略战争,“主”即侵略战略的意思,“客”即反侵略战争的意思。老子提醒统治者们,不要主动发起侵略战争。老子不喜欢战争,但仍然是支持反侵略战争的。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注: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与人为敌。与人为敌,就会丧失统治者的三件宝贝——守柔、节俭、不敢为天下先。因此,当两股实力相近的军队战斗时,处于卑下和反侵略战争的一方总能获胜。
70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注:这是老子的感慨——我的主张是非常容易掌握的,也是非常容易践行的;可是,天下没有人能理解它、也没有人能够践行它。——可见,大“道”至简,循道者应该努力践行,如此“道”不远人。
71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注:有真知的人看上去什么也不懂,这是最好的状态。而,没有真知的人却表现得很有智慧,这是病态的。圣人知道哪些人是有真知的、也知道哪些人是有病的。
72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注:老子认为,老百姓生活动荡、无以温饱,都是统治者们人为干预和贪得无厌的结果。与暴君相反,圣人是有自知之明的,圣人有自知却不炫耀自己;圣人是有自爱能力的,圣人有自爱却不刻意抬高自己。所以说,只有像圣人一样的君主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
73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注:努力追求刚强的人,就会死于非命;而努力追求谦退、柔和的人,就会更好地生存。老子反对刚强,再次强调了守柔的重要性。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注: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大道),与世无争却善于取胜,一语不发却善于回应,不用召唤却自己到来,从容不迫却善于谋划。大道就像一张恢弘广大的网,看上去有很疏漏的网孔,却从来不会遗失任何东西。老子在这里又一次描述了“道”的特性。
74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注:“司杀者”在这里指的是自然规律,在自然规律之下,万物有生亦有死。因此,自然规律是万物的司杀者。老子说,如果统治者代替自然规律去杀人,就像代替木匠去削木头,很少有不伤到手指的。老子的意思是,他反对刑杀——依靠杀人是不可能治理好国家的,不仅如此,嗜好杀人者反而会伤到自己。老子提倡的仍然是“无为”,要遵循大道行事,减少人为的刑罚。
75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注:老子指明暴君是制造灾难、引起社会动荡的根源——老百姓吃不饱,是因为统治者收税太重;老百姓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者过多地依靠个人意愿行事;老百姓不怕死,是因为统治者过于看重自己的生命,以至于看轻老百姓的生命。在老子看来,把个人生命放在次要位置的统治者,是远远胜过那些过分看重个人生死的君主的。
76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注:人出生时身体是柔弱的,死后却是僵硬的。草木也是一样。因此,追求刚强是条死路,保持柔弱才是生路。现代人,尤其是男同胞,都喜欢追求健硕,可不能忽视柔韧性训练;柔韧性才是生命力的象征,僵硬的身体如同已经死亡。所以说,像舞蹈、太极、瑜伽这样的运动,不仅适合女孩子,男人们也可以常练习。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注:兵力强大了就会灭亡,树木坚强了就会折断。坚硬庞大的东西总是处在下面,而柔弱微小的东西总是居于上面。这则仍然是在强调“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77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注:这里把大道比喻成安装弓箭,太高了就压低一些,太低了就抬高一点,长了就剪短一些,短了就补长一些。这便是大自然的规律,减损多余的而补充不足的。可是,人类的原则却是反过来的,即减损不足的而补充多余的。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注:只有懂得大道的人,才能做到“损有余而补不足”,比如把自己多余的财富奉献给天下人。所以说,得道之人,帮助了别人却不求回报,把事情做成功了却不居功,因为他们不愿意炫耀自己的恩德和才能。——能做到“损有余而补不足”的人,都是在遵循大道行事。
78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注:老子喜欢用水做例子。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水虽然柔弱,但它可以摧毁一切坚固的东西,并且没有什么能代替它。“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天下人都知道,但能践行它的人却很少。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注:能够为国家忍受屈辱的人,才有资格成为国家的领导者;能够为国家承受灾难的人,才能成为一国之君。什么样的人才能承受灾难和屈辱呢?当然是柔弱的人。不够柔弱的人,总会过早地夭折,难以成就大事业。
79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注:两家之间有大怨,哪怕最终和解了,也一定会有余怨;余怨一定会产生祸患。因此,圣人哪怕占据了有理一方,也不会去责怪他人。可见,有德之人就像手执左契的圣人一样地宽容,而无德之人就像主管税收的官员一样地苛责。——这里有两点启发:其一不要轻易与人结怨,怨恨永远无法被消除,迟早成为人际关系中的祸患;其二,请永远地宽容别人,无论你多么地占有道理。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注:大道从不与谁亲近,即从不偏爱谁;大道只会帮助那些循道行事的好人。
80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注:老子指出了理想社会的样子——国家要小、人口要少;老百姓有众多的器具而不使用,老百姓重视生命而不迁徙搬家;虽然有舟船和马车,老百姓却用不上它们;虽然有盔甲兵器,老百姓却不必把它们摆出来;要让老百姓恢复到用结绳记录生活事件的旧习惯。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老子的理想社会画卷,多么像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样子。
8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注:诚信的语言常常并不好听,好听的语言常常深藏陷阱。好人不善辩,善辩者大概率心怀恶意。明智的人从来不追求广博的世俗知识,而热衷于追求世俗知识的人一定不是明智的。老子再一次用辩证思维来看问题。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注:得道之人,从来不会积累名利和财富。而是把全部心力用来帮助别人,因此自己愈来愈富有;而是把一切都给予别人,因此自己愈来愈充实。大道,施恩于万物而没有损害;圣人的处世原则是,帮助别人,却从不与人争夺。
编辑于 2023-12-27 20:21・IP 属地广东
https://zhuanlan.zhihu.com/p/64935842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