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杂谈 / 1浏览

一个人被锁死在底层的根本原因,以及破局方法

经济学家阿比吉特·班纳吉在《贫穷的本质》提出一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他这样说道:贫穷不仅是一种物质状态,更是一种心态和生活方式。

从外部环境到自身内在,穷人们一层层被套着枷锁。

若是走不出,挣脱不了,往往只能被锁死在社会的底层。

那么,底层群体又该如何突破自我,实现阶层的跨越呢?

01 打破原生家庭的枷锁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是中国的一句老话,现在听上去充满了偏见和“政治不正确”。但其实这话也并非一无是处,它的确从某个角度,反映了社会经济学中的“代际收入弹性”的概念和现象。

大西洋月刊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叫《我们是美国的新贵族》,里面对“代际收入弹性”做过一个很形象生动的描述:

你站在社会经济的梯子上,脚踝上捆着一根橡皮筋,皮筋的另一头捆在你父母所站的梯级。

如果你的父母站在梯子的上端,当你往下掉时橡皮筋会把你拉回来;

如果他们站在下端,你开始向上爬时它就会把你往下拽。

家庭是救赎,也是束缚。

每一个人的人生剧本上,父母其实也是书写者。

原生家庭影响着一个人命运走向,可以托举着人更上一层楼,也会化为一座大山,压得人动弹不得。

电视剧《山海情》里,有一位女孩被父母逼着退学,去福建电子厂打工。

校长到学生家里给家长做思想工作,自作聪明的父母却当场算了一笔账:

反正大学毕业后照样要出去打工,继续上学也只是浪费钱,还不如早点去工厂,能多赚好几年的钱。

祖祖辈辈生活在贫困山沟里的农民们不知道,大学毕业生的工资远远超过一家电子厂流水线上的女工。

让女儿辍学打工看似能多赚几年钱,实际上是将未来几十年的财富输掉了。

不管愿不愿意,我们都必须承认,每个人的原生家庭,在我们出生之际就已经为我们打造好了最初的人设。

但是,在认清人生不同起点的同时,我们也要明白,起点并不代表终局,也不意味着所有的人,都会在最初的人设上一条路走到底,放羊娃的孩子就一定继续放羊,东家的儿子将来一定接着做东家。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风雨哈佛路》,讲述的也是一个类似的故事。

女主丽斯出生于一个很糟糕的原生家庭,母亲是个瘾君子,并在自己15岁时去世,父亲也进了收容所,丽斯只能靠流浪、乞讨为生。

后来丽斯意识到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想尽办法,争取到读书的机会,并依靠奖学金完成学业,同时也完成了自己生命的一次深刻蜕变。

相信在现实中,很少有人的原生家庭比塔拉、丽斯更极端吧,塔拉和丽斯之所以实现了人生的“变轨”,是因为她们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渴望改变的意愿和动力。原生家庭给了我们第一次生命和人设,谁说我们一定要把原生的一切背负到底?

只有渴望改变,敢于作为,找到正确的路径,我们同样可以一点点撕掉旧的原生“标签”,实现人生的新的蜕变,就像丽斯做的那样。

02 打破思维局限的枷锁

通常来说,越是出身底层的人,他所具有的价值观和思维逻辑,越是构建在各种资源匮乏的基础之上。他们要么把钱看得很重,经常抠抠搜搜,小家子气十足;要么谨小慎微,厌恶风险,但凡有点不确定因素、或需要付出额外成本的事,都会本能的拒绝,不敢尝试。

《人生算法》一书的作者说过:

“穷人思维,就倾向于拿到确定的东西,他不要概率权。而富人思维正好相反,每次选择的时候,都愿意根据成功的概率和自己的本金多少来下注”。

尤努斯是孟加拉国的一位成功的企业家。

一次外出时,尤努斯看到三个印度妇女在公路上晒沙子。

经过一番了解后,他认为这是一门无本万利的好买卖。

妇女们从海边运来湿沙子,铺在公路上晒干,她们再收集起来卖给有钱人。

尤努斯提出,可以投资帮大家建工厂,一起多赚点钱。

妇女们却直接拒绝,认为建厂又是一笔开销,而且等工厂建好,就得少赚好几个月。

尤努斯无奈地说:穷人们发不了财,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思维局限。

投资之神巴菲特说过:

“如果你知道了能力圈的边界所在,你将比那些能力圈虽然比你大5倍却不知道边界所在的人,要富有得多。”

思维也是如此,如果一开始就把自己局限住,不敢放飞自己的思维、眼光和格局,那么你更多潜在的能力和能量将会被埋没,你的未来也会丧失更多的可能性。

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向上突破,不被锁死在底层,就一定要打破穷人思维的局限。要敢于和自己、自己阶层“致穷”的狭隘、短视的“病根”决裂。

穷人顾眼前,富人思来年,要明白思维的边界,就是财富的边界,思维不打开,大概率只能做一个“穷”得很稳定的底层人。

03 打破信息茧房的枷锁

我们底层普通家庭的孩子,从小被灌输的思想是,要老实听话,好好努力,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才是最干净的。

从小到大,身边的亲人朋友几乎没有人给我们提过要注意社交,要提高情商。久而久之,我们的信息茧房就形成了。

直到某一天,我们才发现这个社会的真相,和以前在信息茧房里获取的信息并不一致,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要想过得好,赚到钱,并不是只要埋头干活就可以,还要学会观察风口,学会以小博大,学会经营人际关系…而这样的信息,你在以前似乎从来没有接收到过。

而上层出身的孩子,受环境的影响,耳濡目染,18岁的时候可能就明白了普通人38岁,才能明白的世界真相和底层逻辑。

哈佛教授桑斯坦提过一个概念:信息茧房。

在信息传播中,如果一个人只关注自己愉悦舒服的东西,久而久之,便会像蚕一样,将自己封闭在自我编织的茧房中。

在这个算法为王的时代里,穷人被一步步引入茧房中。

跳着性感舞蹈的美女、展示腹肌的帅哥让你欲罢不能。

娱乐圈的绯闻,明星的爱恨情仇,让你吃瓜吃得津津有味。

在这样的信息投喂下,我们被取悦,也被驯化,在底层中自得其乐。

哈佛大学在一个研究富人与穷人的不同的课题调查中,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穷人凭一根网线了解世界,但他们不是用来观天下,而是沉迷在低级的奶头乐里。

富人却不同,他们喜欢走出去,跟各个领域的人聊天,打听最新的行业消息,喜欢在网上汲取新的知识。

研究者最后认为:穷人与富人的差距,在于信息资源的多少、价值的高低,并且这种差距会成几何倍速地扩大。

一个人获得什么信息,就会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

拓宽信息获取的深度与广度,以各种知识作为阶梯,我们才能扒着井沿,跳出原有的阶层。

04 打破圈层的枷锁

以俞敏洪为原型的传记电影《中国合伙人》中,家境穷困、复读三年才考进北京的小镇做题家成冬青,被问及梦想时,说自己最想去天安门。很显然,能看到天安门已然是这个小镇青年以前圈子中的顶配了。

但当他考到北京的顶尖学府后,他的圈子发生了质变,他发现身边这群优秀的人的梦想,不是天安门,而是去美国。

意识到巨大的差距后,他开始了努力升维的过程,后来虽然没有去成美国,但却创办了中国最大的英语培训机构,成了知名的企业家。

贾平凹在《游戏人间》里说:

“朋友的圈子其实就是你人生的世界,你的为名、为利的奋斗历程,就是朋友的好与恶的历史。”

不同的圈子,不同的水平。

人是环境的产物,一个人的三观、性格、习性都会逐渐趋同于所处的圈子的水平。

你周围都是优秀的人才,你跟他们打交道久了,能力素质也会被拔高;

你和游手好闲之徒厮混在一起,没过多久就会变得不思进取。

如古语所言,立身成败,在于所染。

一个人在低层次的圈子待久了,不可避免会被消耗、被腐蚀。

所以,我们要逃逸沉沦力,要成为赢家,就必须和赢家一起。

路遥说过:“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不满意,就灰心。”

不管身处什么阶层,只要能客观认识自己,又有敢于突破的动力和信心,都是值得钦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晓芳说职场”(ID:XF-SZC),作者:王晓芳团队,36氪经授权发布。


晓芳说职场·2023-11-28 07:48
https://www.36kr.com/p/2536485287863810

0

  1. This post has no comment yet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