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派别。经济学界当然也有派别,之所以叫派别必然有其特点:祖宗庇佑的清华派、少林遗风的北大派、江南第一学府复旦、没落的贵族社科院派、尴尬的丐帮南开派、慕容世家的武汉大学、式微的武当人民大学派。从成立背景到当家人,这些因素对其派别的影响相当大,今天就来说说这些学派的“家长里短”,当然一家之言容易有失偏颇,请看官们轻拍。
01.
祖宗庇佑的清华派
先从清华派说起。
清华派的特点是祖宗打下的基业庞大,同其他院系相比大有骆驼与马之比。但是其历史短暂,除了民国老一辈陈岱松名扬江湖之外,目前尚无厉以宁(北京大学)、吴敬琏(国研中心)等老一辈学术上的掌门人。
在经历过一长段时间的沉寂后,时任国家经贸委副主任的朱镕基在1984年正式创立经管学院,并一直担任院长到2001年。此时的经管学院才算新中国成立后,清华真正建立的自己的经济学院,朱镕基作为首任掌门,名满江湖。
朱镕基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后来又位居总理之位,使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在成立之初就在资源上有无人能比的优势。由于强大的人财物,尤其是和政治资源的关联,使得经管学院在经济学领域进入第一梯队。
清华经管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国际化程度较高,海外教授多,授课英文程度高,国际交流频繁,有较好的国际视野。另外一个特点是学院不仅有经济更有管理,也更加务实,这一点同隔壁学院的国发院截然不同。
在1994年,也就是学院成立10年后,朱镕基已经成为国务院副总理,他提出要将学院建成世界一流经管学院,江湖气势无人能比。朱镕基建立起这个门派后,在2001年卸任,第二任院长是赵纯均(2001年-2005年)、第三任院长是何建坤(2005年-2006年,常务副校长兼任院长),2006年10月钱颖一出任第四任院长。
赵、何二人时代可以算稳定过渡时代,其知名度远远不如第四代掌门钱颖一。钱颖一自接任掌门后,在其管理下,经管学院的力量与日俱增,同朱镕基时代比,学院和影响力均大大增强。
经管学院有两个金字招牌,一个是朱镕基,一个是朱镕基在2000年推动下成立的清华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成立。此顾问委员会在国内尚属第一,无人能超越。由于顾问委员会囊括了世界和中国的政治大咖和企业大咖,能受到总理级别接见,也是清华大学的殊荣,其他无任何院校有此能力。钱颖一可以说是在首任掌门开辟的道路上,走的很稳很好,将顾问委员会确实做到了当初设想的水平。
正是由于清华经济和管理的混合,使得清华的经济学更为务实可信,但是同时也有其不精的软肋。
钱颖一由于含着金钥匙当上掌门,一直以来有一股傲气,藐看天下。他1956年生于北京,1981年清华大学数学专业本科(提前)毕业。毕业后留学美国,先后获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硕士学位、耶鲁大学运筹学/管理科学硕士学位、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之后任教于斯坦福大学、马里兰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由于是较早一批留学,又有名校的背景,使得钱在心态上有很大的优越性,经管学院内部也有管一直在国内比如清华大学读书毕业后(本科、硕士、博士)加入清华的成为土鳖派。
钱颖一如同经管学院一样优点鲜明,不足也是有的。比如在经济学领域,同林毅夫等相比,其并没有自己鲜明的理论,尤其近年更多是沉浸在同企业家打交道上,接触一线的机会多于任何其他经济学家,但是也没有提出更为精细的理论。
由于清华特殊的院校地位,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委员会每一届都会给清华一个名额,至今为止已经有三个人入选,分别是李稻葵、钱颖一和白重恩。这三个人中,李稻葵算是经济领域中知名度最高的,曾经一度横扫天下,谁人不知。但是经历过危机后,当社会普遍对宏观调控进行反思的时候,李并未特别强调这一方面,结果在一个问题上被许小年抓住鞭子,当街大骂斯文扫地,一时难堪。白重恩则比较低调,同钱颖一一样也有数学背景,其影响不容小觑,由于为人低调又常有独特见解,江湖中也是一人物。
整个经管系也是卧虎藏龙,一些教授在某些领域的研究独领风骚,很多人难以望其项背。但是也不乏混场之人,毕竟学院较大,各种行政和团组织过去的教授相对而言就差了一些。
经管学院是清华经济学派最为突出的代表,公共管理学院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两个学院在清华里挨着。当然公共管理学院显得更小一些,在政策上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院长薛澜影响力较大。出身该院的胡鞍钢是意识派的红人,知名度也享誉国内。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新一批智库试点里,只有公共管理学院胡鞍钢的研究中心,而并没有清华经管的,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宏观层面影响力上,经管学院并没有一个拳头产品。但是由于胡鞍钢并非主流的经济学流派,在市场人士那里并不是很吃香。
其他如社会科学学院的经济学研究所,由于有较强的政治经济学遗风,影响力则显著小于上述两个大院。
清华学派里的每个人都可以说是武功高强,非常务实注重术,技术派特征明显,非礼勿动看的透,但是鲜有当面指责决策者人士,学者批评之风较少。掌门人意气风发,由于祖宗基业好,江湖地位非常之高,学院整体其他院派也难以攻破。但是也有其明显的不足,比如整个派系的武功纷乱,掌门人尚不能留下一派武林秘籍,并没有形成一套属于清华的独门秘籍,这是该派的一个软肋。
02.
少林遗风的北大派
北大的经济学派相比清华来说,特点更为鲜明和厚重。北大门派厚重,各派系关联度极大,又有拿得出手的本门秘籍,颇有少林之风。
或许由于是文科传统,北京大学的经济学名人要远远超过清华,也远远超过其他门派,这是该派的一个鲜明特征,让人赞叹!
北京大学从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之初就设立,1912年改名国立北京大学后,建立经济学门(系)。北大经济学系是中国第一个经济学科,开辟了中国的经济学之路,开山鼻祖地位尊显。历任领导中不乏大咖,如严复(国立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翻译《原富》即《国富论》)、李大钊(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马寅初(1919-1921新人口论)、陈岱孙(1954-1983)等,历史源远流长。
翻开这段历史,不仅让人赞叹此门派的丰厚历史。
厉以宁成功接住了老一代的大旗,他1955年在经济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一直到1992年。厉以宁在此期间,不断发声,外号“厉股份”在此期间获得,知名度与日俱增,同时期间教了两个学生现任总理李克强、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国师身份一时无两。
厉以宁1993年离开经济学院就任新成立的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1994年该学院更名为光华管理学院,自此又再创一派,经济学院则在伺候示微,虽然后来有如刘伟等,但是同早期和同期其他院系比则暗淡不少。
厉以宁就任光华管理学院后,光华一跃成为商学院第一梯队,经济学领域内也是影响颇大。光华学院注重研究和学术,并一直看齐国际。
继任院长是张维迎,张维迎在莫干山出名,随后就职体改委,后来在牛津深造,回国后在北大任教。其不断倡导市场改革,针对国企改革发声,引发全国的讨论。张维迎就任院长后也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不过由于个人原因,最后暗淡离任,导致光华现在都在避免谈起张维迎,令人唏嘘。现任院长蔡洪斌,属于后起之秀。
厉以宁从经济学院出来重新树立了光华的大旗,实属不易,比有朱镕基担任院长的清华经管某些方面更有优势,究其原因还是厉以宁本身有鲜明的思想,并推动了当时的社会改革和进步,反观清华此点则没那么明显。
1994年是个值得纪念的时间,这一年和光华同时成立的还有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此中心据说林毅夫拿着美金和清华、人大都谈过,最后还是北大的领导有魄力做了个批示,从此朗润园在中国经济学历史的地位上留下了浓墨一笔。此园子就好比少林的正室一样,将北大的经济学派发扬光大。
CCER掌门人是1952年出生的台湾人林毅夫,他从台湾游泳到大陆来,后在芝加哥和耶鲁大学学习深造,回国后在国研中心任职,随后到北京大学经济系短暂任教一年。易纲和海闻当时担任中心副主任,张维迎也加入到最早期的工作之中。
中心成立后,林毅夫随即展开了他理想中的研究机构的样子,邀请国际大师演讲,频频就中国政策发表观点。1995年就邀请199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以及后来1999年获得诺奖的罗勃特· 蒙代尔到中心演讲,这在当年还是比较稀缺。同年CCER的核心力量留美学者周其仁、宋国青,留英学者卢锋加入,周其仁随后成为第二任院长。1996年姚洋加入,此后成为第三任院长。
此中心教授不多,但是均有海外背景,个人功力较高。人民银行货币委员会给清华北大的名额,则一直落在CCER,而不在知名度更高的经济学院和光华学院。CCER的三个教授周其仁、宋国青、黄益平都先后成为货币委员会委员。CCER在政策上和宏观经济上频频发力,且观点多为中央采纳,而且解释有力如周其仁,预测准确如宋国青等,在经济学院发力成为第一。
首任掌门林毅夫更是后来成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人第一人,影响力走向了国际。回国后一直致力推进新结构经济学的发展。最初的副主任易纲现在已经位列中国人民银行第一副行长,影响力超群。
二任掌门周其仁在林毅夫赴世界银行后接任,中心升级为学院,学院管理上循序渐进。其个人对政策上发言影响颇大,针对中国医改、土地制度、货币政策等发表文章颇多,而且案例加理论,长篇大论将一个问题解释通透。三任掌门姚洋属于青壮派,接任掌门后调入了去了光华的张维迎,以期再震雄风。
投资论一直是该中心所提倡的,事实证明也是政府积极采纳的政策,因为有明确的学术思想,此门系得以长远立足。
综合来看,北京大学学派影响颇大,江湖第一掌门则无人能出其右,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人才辈出。不过令人唏嘘的是经济学院,大师级人物不再出现。
由于时代原因,经济学家已经度过了最辉煌的年代,很幸运的是北大的经济学人赶上了这个时代。但是,当下面对改革进展缓慢,北京大学的经济学家们的理论受到了诸多挑战。比如投资论已经不能一呼百应了,周其仁、宋国青等在解释和学术的道路上很成功,但是影响政策方面却难以比肩早期,张维迎则由于有太多的个人意识,导致其官方传播途径在不断缩小,这是应该反思的,毕竟经济学思想是需要传播的。
03.
江南第一学府:复旦
20世纪初,那是一个环境初开,大混沌的年代,中华大地上充斥着四处看世界的人,站在百年后的今天看,那时候的萌芽成就了今天的一切,比如位列国内TOP3的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这个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多个知名人士和复旦有过交集,比如国父孙中山、袁世凯时的总理唐绍仪、启蒙者严复等。
首任校长也是复旦开创者为马相伯,马相伯活到了一百岁,对于复旦是开山人物,影响力非凡,其弟子包括蔡元培等。第二任校长是大家严复。1913李登辉担任校长,1917年开始增设大学业务,改为复旦大学,李登辉担任校长到1937年。李是个了不起的学者,其学生中有26个人担任大学校长,包括竺可桢等。
1951年毛主席提写校名。建国后由于多个院校调整加入,实力大增,在解放初期享有“江南第一学府”的美誉。文革后苏步青出任第一任校长。
复旦校友多是政治人物和教育家,李岚清、王沪宁、陈至立、唐家璇等都是复旦校友。经济学家吴敬琏也是复旦学生,当时因为金陵大学经济系并入复旦大学经济系而成为复旦大学学生。吴敬琏毕业后进入社科院,文革后开始发力,在改革开放发挥了经济学家应该有的光辉,“吴市场”一词响遍中国。不过随着年龄加大,除了在市场上影响力持续外,宫廷影响力在持续下降。但虽老仍然关注改革,并精力充沛的关注着最新的经济问题,也是在令人感动。不愧作为中国三老经济学家。
朱民是另外一个出名的复旦人。他1978年到1982年在经济系学习,毕业后在学校教书三年,1985年赴美留学,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公共行政管理硕士学位、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和经济学博士学位。
2009年朱民由中国银行副行长直接升任人民银行副行长,成为副部级干部,目的是为了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任副总裁,这是中国第一人。
朱民为人儒雅,有复旦的风格,没有架子,记者人缘颇好,由于有较强的理论基础以及实践基础,对于金融问题颇有自己的看法,在IMF任职期间,推动了人民币加入SDR等工作,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有一点小瑕疵,就是在人行去年811期间突然贬值的时候,国际社会尤其是拉加德居然对中国政府的举动表示出不透明的看法,而且一直持续到年底,这期间朱民行长或许与拉加德见面不多,所以沟通不畅吧。
华人经济学第一人魏尚进也同样毕业于复旦大学,魏1986年复旦世界经济专业毕业,1992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博士学位。魏尚进现在为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在世界范围内颇有影响,建议大家多读读魏尚进的文章。
复旦经济学院同时出了IMF首席和亚开行首席,在中国也是独一无二的,北大清华也难以与其相比,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
复旦还有一群企业家毕业生,如今也是活跃在中国的舞台上,比如复兴郭广昌、梁信军、新浪曹国伟、盛大陈天桥等,都曾在自己领域引领趋势,并且占据着中国的财富榜前列,也从侧面证明了复旦在跟随时代育人方面的成就。
04.
没落的贵族社科院派
说社科院是贵族一点也不为过,两个法宝技压群雄,一个是中国经济学界的诺贝尔——孙冶方奖,一个是《经济研究》国内顶尖杂志,其他门派尚无此资质。社科院虽然是以马理论著称,但是整体研究实力较高,有亚洲第一智库之称,在经济领域武功高强,技术高超,也曾鲜衣怒马闪亮神州。
社科院是有贵族气质的,对中国经济早期启蒙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更有一些人的精神追求超越了经济视野,走得更远。
社科院的历史按照血脉来看也可以追溯到民国年间,最早来源是1928年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的社会研究所和历史语言研究。中央研究院囊括了中国顶尖人物,比之大学的大师资源更为丰富。以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的名单为例,民国大师胡适、傅斯年、朱家骅、梁思成、胡先骕、凌鸿勋均位列之中。其中经济学界的候选院士名单为:马寅初、刘大钧、何康、杨端六、陈岱孙、方显廷、巫宝三、杨西孟。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为中国科学院院长,陈伯达、李四光、陶孟和、竺可桢为副院长,1955年成立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院长郭沫若兼任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到“文革”之前,哲学社会科学部有14个研究机构,包括哲学所、经济所、世界经济所、文学所、外国文学所、语言所、历史所、近代史所、世界历史所、考古所、民族所、法学所、世界宗教所和情报所。
1960年,哲学社会科学部划归中宣部直接领导,是“文革”重灾区。学部内派性严重,冤案成堆,若干人被迫害致死。新中国第一代经济学家顾准在此期间受到冲击,但是依旧坚持思考,为后来人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学者榜样。
1977年文革结束后正式建立社科院,为正部级单位,胡乔木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任院长兼党组书记。成立后的四年里,先后建立了工业经济研究所、农村发展研究所、财贸经济研究所(现为财经战略研究院)、人口研究所(现为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世界政治研究所(后与世界经济研究所合并成立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2002年建立金融研究所,经济院系全部建成。这些院所在成立之后,由于研究人员的水平较高,迅速成为中国学术最高点,最新的理论,最新的思潮从社科院里传向庙堂乡野。孙冶方、张卓元、刘国光、蒲山、吴敬琏、王岐山(现常委)、樊纲、李扬、蔡昉、余永定、汪同三、裴长洪、周叔莲等重构中国经济理论版图。
社科院的强项在于对技术层面的研究,对学术上的钻研都比较高精尖,拥有强大的技术性特征,这种技术性特征并非是高校教师所能比的,以《经济研究》杂志为代表的几个以“研究”冠名学术期刊彰显着社科院的尊贵地位。
而且由于是属于决策系统内机构,在政策影响,决策层思路转变上影响巨大,也引领了社会对于市场经济的重新认识。
从整体水平角度而言,社科院在某个阶段是代表了中国研究的最高水平的。李扬在参加社科院年度跨年会议上,听了各个经济院所的研究员们针对技术上的分析(诸如平减指数计算等)后,表示,社科院仍然是中国水平最高的研究团队。
但是,面对着对手的强大和国际化的加剧,如高校和各种智库,以及海外研究机构入华等,贵族在走下坡路了。
在擅长的上层路线和理论突破方面,近几年社科院派系贡献度是在减弱的,没有国研中心被直接采纳的几率大,也没有在诸如投资、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等方面做出自己独立的主张,甚至被北大以及其他智库建议所超越,现状搞的有点尴尬。
在对公众影响力方面,社科院的辐射范围和深度也在下降,对企业家以及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远远不如清华、北大这样的机构,由于鲜有在政策上提出自己独到的主张,能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很难重回改开之初的情景。
再有,社科院在人才引进方面实际上是落后的,鲜有高校和其他智库灵活的引进人才方式,导致研究人员水平不能保持在国师级的水平之上,减弱了社科院派的后续势力。
社科院的学部委员实际上就是院士,但却叫做学部委员,影响力远远弱于自然科学领域的院士,实际上历史上是可以叫做院士的,社科院不应该纠结在学部委员来源的历史文件上,应该申请中央将学部委员重新改回院士。
社科院派还有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是,新一代培养上人才断层,除了目前仍然活跃在前台的蔡昉、李扬、余永定、高培勇等,再下一代很难有可以媲美的学者接任了,尤其是目前活跃着一批从社科院出来的靠口水吹名的新一代,对社科院牌子本身也是个损耗。
社科院既全真王重阳的功力,又有武当张三丰的气势,但是底下弟子功力大减,搞的整个派系渐成没落贵族,但贵族毕竟是贵族,毕竟拥有这么多技术高超的大拿,整体智库水平(含非经济社科等)还是位居前列,所以重新崛起势必也是非常优雅的。
05.
尴尬的丐帮南开派
天津是清末、民国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被称为北方经济中心。天津早期被动开放,多国建立租界,文化开明,经济发达,北京城里的官员和有钱人也都跑到天津置办资产,当时有“南上海,北天津“之称。反观现在,天津一个大农村的发展模样,令人唏嘘不已。
伴随着经济突飞猛进,天津本地的教育事业也发展得非常强势。1895年10月2日,光绪皇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盛宣怀任首任督办,也就是后来的天津大学。1919年,张伯苓和严修创办南开大学,周恩来总理是文科第一期学生。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是天津学术的象征。
由于天津开放的比较早,有先天和国际接轨的优势,所以本地的学术研究从开始就比较具有国际视野,名师多有国外学习经历,且多为海外名校。同时在那个政局纷乱的背景下,这些人又能和本土实际相结合,很好地填补了学术上的空白。
天津经济学派主要集中在南开,天大注重理工,在经济领域建树不多,天津财经学院建院较晚,倒是比较配天津现在的尴尬地位。该经济学派的发展,有点类似丐帮。丐帮不是贬义词,丐帮江湖地位之大无人能敌,丐帮胸怀天下,丐帮长老也都出身不俗,技艺高超,比如怀有本帮绝技的郭靖和帮主黄蓉,丐帮降龙十八掌更是无人能敌。
例如在国际上影响比较大的南开价格指数,是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成立当年编制的,可以看成是当年观察中国宏观经济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这一点是其他派系所不能比的,即使现在,再也没有这样有影响力的指标出来了。
现在清华北大等国内高校对国际教授引进颇下功夫,以和国际接轨为方向。但实际上,这些国际接轨是在改开后开始的,接轨之前是有几十年的封闭期间了,在这个背景下外国文凭自然就升值了,物以稀为贵嘛,当然水平确实有高低之分。但是现在占据高位有国际留学背景的人(中年人居多),习气太差,如某些人鼻孔朝天的作风,真是羞煞前人也!
南开早在建校初期就以引进国外人才为主,除了教中国课程的,大部分都是留学生,比现在国内的留学比例也不低,而且教材也是英文的(当然也可能不适合当时的教育环境),但同钱颖一的傲气比应该谦逊更多。南开是中国最早一批引进国外知名大学博士的院校,为推行知识平等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这批引进的人才经济学技术水平之高,并没有引起当下多大的注意,也证明该派影响力是多么的不足。
南开派牛人当属何廉。何廉1895年生人,是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的创立者及首任所长(1927至1945年间),1948年任南开大学代理校长。
何廉1919年7月自费赴美国留学,在波姆那学院(Pomona College)主修经济学本科课程。1922年转入耶鲁大学修读研究生课程并获得奖学金,主修经济学、兼修社会学。何廉在耶鲁大学的老师是著名经济学家克莱夫·岱(Clive·Day)和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等教授,系统地学习了英国经济史、经济学说史、经济学的方法和书目、价格水平和高级经济理论等课程。是的,费雪就是那个提出货币数量论的费雪,凡是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的那个费雪。费雪被公认为美国第一位数理经济学家,他使经济学变成了一门更精密的科学,他在经济学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经济学的先驱,对经济学贡献非常之大。
何廉1926年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他决定回国。作为费雪的直系弟子,亲身接触费雪经济大师第一人,何廉回国后非常务实的进行了本土经济学的改造,就是“经济学中国化”,这在中国经济学历史上也是非常难得的。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届经济学研究生就是在南开,影响了那个年代的学术圈。由于在学术上水平高,社会影响也住家扩大,南开经济研究所“被公认为研究中国经济的权威机构,其出版物驰名全球”。江湖地位无人能够撼动。
觉醒与生机
启迪心灵觉醒,生命焕发生机。
18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在期间,何廉注意到南开大学所在地、当时重要的商业城市天津从未有过物价指数方面的工作,便开始编纂以天津市场为代表的华北商品批发物价指数以及天津生活费用指数,这两项工作在南开经济研究所成立之后得以系统地开展,便是后来闻名中外的“南开指数”,这同其作为费雪的助手也不无关联。
南开之所以被认为是研究中国经济最权威的,是因为除了何廉,更有一批业界精英,比如方显廷、张纯明、陈序经、吴大业、李锐、杨敬年等。方显廷1921年又被送美国伊利诺斯州威斯康星大学深造,主修经济学。后转纽约大学获经济学学士,耶鲁大学攻经济学博士学位。杨敬年,1948年获牛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南开大学经济系学位委员会主任。
在民国那个大师辈出的年代了,南开给经济学挣得了应有的地位,那种氛围有如现在穿越到民国。以现在的眼光看这段历史,会让人心情澎湃,这绝不仅仅是出几个大师的问题,而是在那个年代,经济学的技和术都是按照国际接轨来做的,只是后来经历了一些变形和曲折,现在回到了正轨。所以现在的学人们,应该更以谦虚的态度来对待经济学历史,对待当下,不要觉得自己多厉害,实际上环顾中国,真正厉害的确实也不是很多。
丐帮当然也有自己的问题,就是几代昌盛之后,后辈无人,不能保证每个掌门都是黄蓉,而且其衰败速度远远大于清华、北大、社科院等,就是在当前已经泯然众人矣了,其影响度甚至比天津萎缩速度还要快,这是需要南开人反思的,也是天津这片学术沃土需要反思的。
但是南开那股精气神还在,2015年6月成立的南开金融学院,聘请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教授,世界计量经济学会院士白聚山当首任院长,颇有老南开的做事风范。白聚山毕业于南开,是世界公认的计量经济学、金融计量经济学研究的顶级权威专家。他在经济学领域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论文引用率是排名前50名的经济学家中唯一的华人,多年来一直在全球华人经济学家排名中位居前3位,属于真正的经济学高手。但是或许有兼职之嫌,南开金融学院虽然有白聚山作为掌门,但是影响力很小,基本上可以基本忽略,也颇为尴尬。
真的是希望降龙十八掌再出江湖!
06.
慕容世家的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曾以“学大汉武立国”被人传阅,展示出国人对一种莫名强大图景的憧憬,倒是颇令人唏嘘。这个斗死过老校长的学校,确实有着那么一股说不出道不明的味道来,一种高傲、封闭、自以为是又招人吸引。
由于湖北在清末是经济重镇,对学术的需求也自然加大。武汉大学经济学传承如果回溯历史的话,可以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自强学堂时设立的商务门开始。其实体根基源自1916年设立的国立武昌商业专门学校。
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设经济学系,当时武汉大学已经成为民国五大名校之一,这五大名校分别是中央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武汉大学。武汉大学的影响力横跨整个中部地区。建国后,多次分分合合,最后为经济管理学院。
武汉大学经济学派有多位大师级的人物。其中之一是“北有马寅初(多个版本)、南有张培刚”之称的张培刚,有点“北乔峰南慕容”之感,张培刚是属于新中国前成名的那一群人。
张培刚1946年获得哈佛的博士学位,这在当时中国来说,绝对是顶尖人才。张培刚接受的是纯西方经济学的训练,1945年10月写下了英文稿的《农业与工业化》,论文由哈佛大学出版,并成为许多大学经济学专业的指定参考书,据后期学生介绍,张培刚的论文是唯一一个中国人写的书。而且该论文还获得哈佛大学最高奖———威尔士论文奖,张培刚在98高龄的时候不无骄傲的说:“我为中国人争了光”。
1946年秋,33岁的哈佛博士张培刚回到武大担任经济学教授,当时招收的第一批学生中包括董辅礽。文革后由于张培刚的西方经济学优异背景,迅速脱颖而出,成为最早一批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大师级人物。但是此时,张培刚在中国仍然没有那么出名,他的学生董辅礽、何炼成、刘诗白都已经独霸一方,在各自领域成为头号人物,老师张培刚仍然默默无闻。
张培刚的徒孙毛振华介绍了当时出名的过程,1982年世界银行副行长钱纳里在访问中国时说:“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是你们中国人张培刚先生,这是中国的骄傲。消息报道后,引起中国经济学界的轰动,当时国人的表情应该是:原来我们国家还有这么一号国宝啊!
当然可惜的是,张培刚的主要成就在回国前的那段时间,回国后再也没有从事过这方面的研究,虽然也在老年在此领域继续开拓,仍很难超过哈佛那段的成就,但是开山之作影响之大也足以让张培刚笑傲江湖了。
同时的一个博士是吴纪先,1945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47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建国后,历任武汉大学教授、经济系主任,武汉大学美国、加拿大经济研究所所长。但是知名度相比张培刚则低一些。
另外一个人则是充满争议的邹恒甫了,他在张培刚等大师功力消失之际横空出世。邹是湖南华容县人,1977年恢复高考那一年,15岁的他考上武汉大学,成为家乡美谈。毕业时不满20岁的邹恒甫成功申请到哈佛大学读书。1989年,他从哈佛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并入职世界银行。
1993年31岁的邹恒甫担任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由于邹恒甫在国际发表文章较多,功力极高,不仅仅武大,其他几个高校如北大、中央财经大学等都争相聘任。或许由于年少成名,他开创了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创始主任,数理经济与金融试验班创始人,探索适合中国的经济学教育,致力于基础科学的研究与教学,力图通过国际化、规范化的办学,改变国内基础学科特别是经济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落后于国际学术前沿的局面,在高层次专门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学术交流等领域取得突破。对中国经济学教育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林毅夫对邹恒甫在此方面的贡献,曾以无人超越进行赞叹。
但是也由于口无遮拦,经常狂扁其他经济学家,当然他也有这种资格,觉得国内经济学家都是小人,更闹出被张维迎开除,狂骂北大被告上法庭的事件。
同样一个传奇人物是杨小凯,被誉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1982年杨小凯被武汉大学聘为助教、讲师。一年后赴美学习,在武汉大学短暂停留过。
现任经管院院长谢丹阳,功力也不俗,198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得数学学士学位,1992年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华人经济学家排名靠前。其继承了办学的良好精神传统,一直呼吁对教育的松绑和放权。
武汉大学改开后,迅速改变接轨,很好的延续了历史上的辉煌,邹恒甫等人才的引进巩固了武汉大学本来应有的地位。高端人才培养方面的力度投入较大,也很成功。但是这个荣耀的家族现在还是显得过于孤单,而且过于集中在自己的一招鲜“难难难”上,但这种难难难到底有多大影响力呢?目前的证据仍然只是出国人数上,在清华、北大、社科院等强大竞争对手面前,武汉大学显得略过拘谨。
同京城派不同,武大派比较注重弟子的培养,却在社会影响力方面功力较弱。武大派与其说是沉浸在教学当中,不如说是真的没有什么可以拿的出手的政策建议来,或许他们就是一群教书匠而已,而且教书匠的局限性在中国这个大背景下也越来越明显。
武大派并非不追求社会影响力,而是很难突破,这是高手云集的二三代弟子中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招招致命,却难以攻破天下。莫容世家也曾辉煌天下,现在武功也能独霸天下,但无奈江湖已不是那个江湖,要想成为帝国谈何容易,或许偏安中部二线城市也是一个很好的归宿。
07.
式微的武当人民大学派
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所大学,血脉上属于根正苗红。人民大学成立之初带有明确的培养目的,即”帮助青年获得抗战中实际工作的方法与民族自卫战争的最低限度的理论基础,并根据“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原则制定教学计划。
人大最初叫陕北公学,1937年成立,成仿吾任第一届校长,1939年联合四个院校组成华北联合大学,成仿吾任校长。1948年和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培养干部。北方大学时任校长范文澜。吴玉章任新成立的华北大学校长,范文澜和成仿吾任副校长。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培养自己的建设人才,在华北大学基础上建立中国人民大学。1950年2月正式成立,吴玉章为首任校长,胡锡奎、成仿吾为副校长,刘少奇在开学典礼上曾经致辞。这所院校从成立之初,就牢牢地打上了马克思主义加务实的特色。1970年10月,文革期间停办。
1978年恢复建校,目的是培养财贸、经济管理干部和马列主义理论工作者,成仿吾任校长,进入正常发展期。现任副总理马凯就毕业于人大。
同人民大学的历史相关,人大经济学派的特点也兼具了政治和务实的特点。恢复建校后,全校精力投入到科研和教学中,尤其在经济领域发展势头不输清华北大,早期在引进西方经济学理论方面和人才培养方面功不可没,甚至在普及方面超越超越其他院校,在中国经济学历史是个不朽的丰碑。
人大派的学生遍布金融领域,并在各自领域执牛耳。如一行三会中的刘鸿儒、潘功胜、肖钢(法学院)、项俊波,和经济学家中的周其仁、许小年等等均出自本派。
人民大学经济派主要分布在经济学院、财金学院、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以及新成立的国发院和几个研究中心等。经济学院或许保留了太多的马克思主义方向,现在的知名度并不高,财金学院在金融领域深耕多年,保持了较高的知名度。由于人大注重同国际交流,国际化程度也不低于海淀片区的其他学校。
人大经济学派的人物中不能不提老校长黄达。黄达老校长1983年起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1988年任首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1991年11月至1994年6月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黄达毕业于华北大学,是共产党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并在人民大学早期的财经系任教,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委员会第一任委员。不过可惜的是,后来由于人民大学无论是整体还是个人,研究水平急剧下滑,其后只有陈雨露入选过,但是其身份当时为人大校长(目前央行货币委员存在分蛋糕之嫌疑,这点确实有点恶心人)。
黄达主要在货币银行教学领域贡献较大,中国最早阶段此领域的教学解惑基本上都出于黄达之手,在中国早期金融领域很少有没用过黄达教材的学校。当然这些教材不无瑕疵,但是中国最早一批的财金领域的工作者大部分都是从这种教育中走出来的,功不可没。
另外一个人便是高鸿业了,高鸿业有国外教育背景。1946年进入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改学经济学。1952年到1954年,任美国贝克莱加州大学经济系助教,1956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并被美国密苏里大学管理学院聘为商业统计学副教授。高的特长并非是本身功力,而是属于纯粹的教育派,授课功力非常之强,这也是经济学人必不可少的素质。
江湖中自然有天分极高的武功者,但是也必须要有可以将本门绝学发扬光大的授课者。高的可爱之处在于介绍了西方经济学,并融入符合国人口味的批判,我甚至怀疑高本人并不赞同那些批判,只不过为了更广的传播。黄达高鸿业和武汉大学的教书匠们不同,黄高二人将经济学,金融学做了大面积的普及,算是开拓者级别的人物,而武大则是在普及的基础上往细分方面不断开拓。
除了此二人之外,相对有名气的就是两个校长了。一个是少年得志的校长陈雨露,陈雨露1966年11月生人,现在已经官直至央行副行长职位,60后中发展的非常了得。陈雨露是土生土长的人大系,虽然这种人才在清华那里被叫做土鳖(相对有获得国外博士的学者而言)。
陈雨露少年得志,又多才多艺,曾参加过学校合唱团,毕业后一步步升到校长职位,可以说仕途顺利。同时其在金融领域也有几分影响力,有段时间外媒经常从他口中时不时报道中国金融改革进程,并被冠以官方智囊。当然,其在学术界地位仍处于井水不犯河水的地位,就是尽管少侠成名独霸一方,但也很少有咖出来光顾他。
另外一个是现任校长刘伟,刘伟师出北大,属于纯粹的北大派。刘伟是北京经济学院后辈中最为出色的一个院长,将没落的经济学院苦苦支撑在一线梯队里。当选人大校长后,希望能给人大新一代带来一个突破性的发展,其他则再无大咖。现在人大派的一些人中,骄傲认不清自己水平的人也不少,每每出来献宝也确实令人感到好笑。
人民大学现在在不断地创新,以期能在经济领域占领风头。但是叫得响亮,影响却中规中矩。这里不得不提两个智库加半个奖项,一个是列入国家试点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这个智库地位颇高,要知道连清华经管都没有智库入围。但是这个智库更多的是依托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光。该智库强项在宏观经济领域,但是实力同CCER相比,很难说能超过。
另外一个曝光度比较高的就是人大重阳了,不过,同人大式微一样,这个智库的强项在于曝光度高,其研究成果则基本上和所谓的投入不成比例。
半个奖项是人大参与的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这个奖项之所以能够出名是因为奖金高,是国内奖金最高的奖项,你要说到底有多牛,那确实是自我陶醉型的,毕竟从得奖来看,有点老一辈分大饼的嫌疑,全是按照现在的知名度获奖,没有多少实质意义,也很难有促进创新之处,所以夏斌随便设立一个奖,就号称做中国的诺贝尔奖,因为人大这个奖确实不被江湖放在眼里啊。不过说到底,这个奖项也不能算正宗的人大奖。
人民大学好比武当派,虽然没有张三丰类似的人物,但是其将经济学理论发扬光大,确实有武当之功,老一辈的黄达,高鸿业也确实有武林长辈地位之尊,江湖也都服气。目前遍及金融体系的弟子更是支撑起人大这个大的江湖门派,旁人若想超越也难度不小。不过同中国经济学其他派系发展一样,后代弟子多平庸。同清华、北大、社科院相比,人大目前缺少明星教授,大咖没有,多是中咖和小咖甚至LOW咖,且有部分冠以智库之名的部门,常常以国际之名滑稽天下,毕竟现在要混国际还得靠知名度,而不是靠露脸,且拥有较强意识形态,并非主流。
08.
明教中兴的上海财经大学派
上海由于地处江南富裕之处,又因沿海,所以这里成了中国最早发生东西交汇并成功延续的地方,1930年确立了现在的称呼。上海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同时又因改开后天子不断诞生,其地位超然。
上海的经济学派拥有着上海本地的气质,西方冲击和中国特色明显,在各大经济门派中也别具一格。上海财经大学是中国最早的财经大学,最早起源于1917年,在各大高校中辈分靠前。
1921年,国立东南大学改立上海商科大学,马寅初任第一任教务主任。马寅初浙江人,上海读初中,大学就读于天津北洋大学,硕士是耶鲁大学,博士是哥伦比亚大学。时任校长是郑秉文,郑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学博士,也是毕业于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现代大学的开创者。上财官方统计,1923-1924学年期间,上海商科大学16名中国教员中,有11人毕业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校。从侧面也证明那个时代中国教育的辉煌,上海财经大学的经济学教育是早于南开大学的。
解放后,1950年8月,学校更名为上海财政经济学院,孙冶方为院长。文革期间学校撤销,1978年复校,1985年更名为上海财经大学。
由于具有深厚的历史奠基,学校迅速崛起,在全国经济类院校中排名靠前。当年郑秉文赋予上财的使命是:“训练和发展那些具有导向能力和组织能力,能够在工商业中居于领导地位者。”上财很好地继承了这一理念,在经济领域输出了众多人才。
上财的经济素质在所有院校中排名靠前,基础素质过硬,在经济学研究中,硬碰硬的实力超过清华北大,更是超于其他以财经命名的学校。例如通过基于蒂尔堡大学数据库对国际公认、上海财大认定的18本世界一流经济学期刊中的17本期刊(含五大顶尖期刊,未纳入Theoretical Economics)的论文发表数据显示,上海财经大学稳居国内第1、亚洲第6、世界百强。当然,评价标准各学校也都有各学校可以偏好选择的标准,但也说明财大的实力所在。
但就如同阳顶天之后的明教一样,虽然各大门派已非对手,但是立教教主却是无人。东方不败、任我行那种品牌人物是没有的,有的都是各种散仙,但是整体实力有非常之强,上财就如同这样的明教一样。
田国强是上海财经大学经济领域的一个代表性人物,求学之路坎坷却终见光明。1956年生,华中工学院物理师资班就读,华中科技大学数学硕士师从林少宫,1987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导师为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机制设计理论之父”赫维茨(Leonid Hurwicz)教授。田国强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留学北美的华人经济学者中第一个获得终身教职、第一个成为正教授的。
经济学成就华人经济学排名前5,异议不大,也对中国经济学教育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是,田国强在社会知名度和政策影响力上却远远落后于其在学术领域中的成就,甚至弱于他的一些小兄弟们,不能说他们不追求影响力,只是他们无法达到而已。上财出来的姜建清真是完完全全继承了这种气质,功力深厚,影响深远,但是领袖却难以扛起大旗啊。此外李扬也曾在上财学习过,但是李更多的代表的是社科院,而非上财。
上海财经大学派应该有明教中兴的劲头,目前的发展仍然处于爬坡阶段而非到了可以欣赏风景的阶段,而且也不足以威慑武林,这也是中国整个经济学界的困境。致力于将经济学研究更上一层,毕竟在国际化,学术化方面,上海的氛围同北京的氛围是有不同特色的,而天津和武汉是承担不起这种领军人物的重担的。同时,上财需要一个威震武林的教主,而这个教主需要整个上财系的努力,需要集中各种优势资源来打造这种影响力,而不是耗在不必要的人事纠结中。
打脸君对上财充满期待,因为这块地方能不断的贡献思想并有能力贡献思想,也具备诞生武林领袖的一切条件,只是如何将之转化而已,借用田先生的一句话收尾:我发现只要你敢想,然后去努力,你的理想多半会实现。
09.
高手聚集的江湖散人派
散人在江湖中并不少,他们并没有自己的门派,但又拥有高超的武艺,在江湖中也是有名有号的。武林热闹的大事件中也少不了他们露脸,因为名气大也导致江湖经常出现假借其名的文章出现。
许小年是经济学派中有名的散人,他1953年生人,1981年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工作几年后出国深造,1991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经济学博士学位。这算是文革后比较稀缺的教育背景,但是放到清末到现在的背景看,这种学习经历也算不上大咖。毕业后在美国呆到1996年,随后回国在美银美林工作一年后,加入中金成为研究部负责人,是中国最早一批从事资本市场研究的领军人物,不像现在都是任教主这样的网红。许小年2004年加入中欧商学院。
许本人有侠客的气质,这种气质是非常难得的,尤其是犬儒盛行的年代中显得尤为珍贵(他给歌功颂德派起了个外号,叫歌德派),所以在散人中许小年的名气不小,江湖地位是有的。他对宏观政策、国企改革都有清晰的观点,他反对凯恩斯主义,反对国企的一切,逻辑通透,与主流观点截然相反,提醒着国人风景是这样的。
他是清醒的,在中国推出四万亿政策的时候就强烈反对,提出凯恩斯主义不能解决中国问题,到2015年11月中央确认供给侧改革的整体思路。许小年反对的理由是这些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不行,而且质疑了四万亿项目的决策过程很仓促。他的建议是将四万亿分给老百姓,因为这样能创造更多就业,许小年一直认为四万亿创造的就业不多。但根据蔡昉的测算,四万亿投资可以创造5000万人的就业,当年政府设定的目标是900万,也就是创造了至少5年的新增就业。
许小年的观点非常悲观,并不看好中国经济改革,在知识产权、要素市场、法治建设建设多方面都有非常大的不足,他曾称中国改革开放还需要走300年。这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极为少见,也更显得稀缺,毕竟解读政策稀奇百怪逻辑不通的学者比比皆是甚至是社会名流。他对一些误导人的言论专家不屑一顾,而且会毫不避讳的公开批评甚至讽刺,比如他公开批评别人斯文扫地,成为他的一个梗。
许小年有知识分子的风气,但是也有很多可爱的傲气,打脸君后来研究了下,傲气是经济学界50后的特点,大家不信可以自己看看周边50后的精英们是不是都有点傲气?清华钱也是50后啊。或许因为经历了文革那个年代,50后整体气质比民国的何廉那部分人还是分别很大。但打脸君认为这是这代人的一个技巧,即如何获得更大的关注。许小年自己也承认这一点,他曾直言不讳称这是一种技巧。
现在经济学常识已经不像之前那么稀缺,对经济的理解也不像改开后第一代青年学者那么天真了,经常炫基本常识,但是有时难免逻辑发生跳跃。或许由于和一年交几十万来上课的土老板们接触多了,许小年开始涉猎其他新兴行业,并用这些行业的例子来论证他的一些想法。但是这就好像一个讲师在用一个过时的PPT(清华有,人大有)来炫耀自己第一次看到某种创新想法时候的心情,但实际上看的不深说的不透,有点那个了。
另外一个是翩翩君子陈志武,1962年生人长相成熟,近年开始控制身材。陈志武也是有大侠风范,但是同许小年相比,为人和善平和很多,陈和人打交道谦逊平和,并对所有媒体都比较善意,口碑较高。陈志武国内院校一般,199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美国大学任教,1999年转任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现任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不仅仅是教学还有做一线投资。由于逐渐在中国媒体发表文章,随着曝光率的提升,陈志武在国内知名度也急剧上升。
陈志武更加务实,学术水平也高,华人中比较靠前,比其他散人江湖地位要高,且没有许小年们的傲气,或许这是60后和50后的区别所在。陈志武分析问题更加犀利,而且逻辑和事实清晰,理论和实际结合非常好,对于务实推动建设性的改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樊纲也是一个功力极高的散人,两度入选央行货币委员会,是国内第一人,侧面也说明,央行挑三拣四实在找不到和此职位匹配的人了,可见对樊纲是多么的肯定。樊纲1953年生人,也是50后,傲气也是有的,但相对缓和一些,毕竟是50后嘛。樊纲河北大学毕业,考入社科院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在美国哈佛大学学习两年。毕业后留在社科院工作,随后担任国内影响力第一的学术期刊《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1995年脱离官方正式系统,进入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该基金会也是半官方智库机构,但是樊纲的知名度大于这个机构本身。此外,他还在众多其他NGO智库机构任职,影响力多年不降。樊纲的基本功好,会直接拿出模型来拷问大家,继承了社科院派技术派的传统,同时,樊纲又能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日常工作又是和政策相关,实际上充当了政府政策解释和推进的角色,由于身份相对灵活,在江湖中相对滋润。
夏斌也算一个江湖散人,脱离国研中心后,一直活跃在国内经济学界,夏斌1951年出生,也是50后当然也有50后的那种傲气,对其他人也嗤之以鼻,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北京大学毕业后进入财政部,随后进入央行,又考上人民研究生院第一届研究生,期间在日本学习过一段时间。夏斌是国内接触金融领域比较早的那一批,改开后金融人才奇缺,夏斌脱颖而出。随后进入央行进入研究所,1993年进入证监会,并担任深交所总经理,1996年再度返回央行系统,2002年从央行离开前任非银机构监管司司长,随后调入国研中心担任金融研究所所长,直到退休职位也没有到副部。夏斌由于有理论功底,又有金融系统一线工作经验,对金融改革有独到的见解,并对现有政策有不少批评。退休后,夏斌并没有空闲下来,而是不断组织各种论坛,推动经济学的发展,颇为可爱。
散人很多,本文仅举了四个学者做代表,不一而足。散人们影响力很大,对现有体制是个冲击,越多散人的出现证明江湖繁荣,旧系统的瓦解。经济学界的散人们也有回归体制的愿望,比如许小年就有明确表示有此意向(进入真正的体改委)。但是更有可能的是,散人们自己开创一个门派,目前看60后的散人们最具开创新门派的希望。
觉醒与生机 2024年06月27日 06:03 辽宁
https://mp.weixin.qq.com/s/g_L-vJ9xIQQC_gk5rND65A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