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分类 / 0浏览

系统思考的决策者,都是精通动态复杂系统特性的高手

作者:邱昭良,管理学博士,组织学习、系统思考和知识管理专家来源:总裁读书会(ID:winnerbook_club),摘编自邱昭良《如何系统思考(第2版)》,2023年12月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系统思考是应对复杂性挑战的“旷世奇功”,有着广阔的用武之地,小到日常生活与个人发展,大到生态系统与社会公共事务,系统思考都可以成为人们有效解决当今时代所面临的诸多动态复杂性问题的有力武器。

不仅如此,对于各级企业管理者来说,他们更加迫切地需要一种能够凝聚集体智慧、让团队共同思考的新语言。对此,系统思考可以让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化繁为简,找到驱动业务发展的“成长引擎”,并睿智地解决问题。

作为一种复杂的动态系统,社会系统会呈现出若干特性。理解系统的这些特性,对于我们更好地领悟系统思考的精髓以及应用系统思考相关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各方面研究,我认为,动态复杂系统具有如下八项特性。

特性一:总体大于部分之和

虽然系统是一个由若干相互连接的实体构成的整体,但系统整体所展现出来的特征往往不是它的构成部件特征的累加或平均,也不能通过研究系统中任何部件而获得,必须从整体上研究和看待系统。将事物分割开来,无论分割得多细、研究得多深,可能都无法辨识出系统层面上的特性。

更糟糕的是,将系统各部分割裂开来研究,很可能会破坏系统本身。正如彼得·圣吉所讲:把一头大象切成两半,并不会得到两头小象。如果你的目标是理解大象这个系统是如何运作的,而你试图将大象切成块,并研究每一块的性质,那么你就根本达不到目的,因为将大象切成两半这一举动本身,切断了大象密不可分的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将一个良好运作的系统变成两个无法运转的部分。

简单而言,如果把构成系统的各实体的特性看成“1”,那么系统整体的特性就不是各实体特性的算术累加或平均,也就是说“1+1≠2”。之所以如此,其原因就在于那个“+”,即实体之间的连接(相互作用)。连接是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也是系统思考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系统思考的精髓就是整体思考。

特性二:自组织或涌现

在一些复杂系统中,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性会表现出“自组织”(self organization)或“涌现”(emergence)的特性。“自组织”是这几年比较热门的一个词,也是复杂系统最令人称奇的特性之一。

所谓“自组织”,指的就是它们具有自我学习,使自身结构不断复杂,或者自身进化的一种能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受精卵,它通过不断分化,最终演变成一个有机体。此外,在诸如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的世界里,它们依靠一些简单的规则,可以演化生成一些非常复杂、具备高度智慧的群体行为。比如一群鸟,通常会排成V字形队列飞行,无论鸟怎样在天空中高飞或盘旋,鸟群的形状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基本形状却能大致保持不变。

由于自组织会导致系统演变成全新的一种结果,发展出完全不同的行为模式,而这些行为或表现并不能由其构成部分的行为或特性推测出来,这一现象常被称为“涌现”,它具有非线性与不可预测性。但是,现代系统科学已经通过仿真模拟,展示出了这样一种特性:有的时候,仅仅凭借一些简单的规则,就可能产生非常复杂且具有较强多样性的自组织结构。所以,有时候,在复杂的表象背后,也许有简单之美。

特性三:不确定性、难以预测,没有绝对或唯一“正确”的答案

日本管理学者大前研一曾指出:按照传统的思维模式,相同的原因一定会造成相同的结果,然而在当今复杂世界中,并非如此。对于动态复杂系统而言,系统由多个实体持续动态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具有成百上千个变量,而且它们都是时间的函数,随时随地都在变化,从而使系统行为具有多种可能性、不确定性,在某种程度上讲甚至是不可预测的。

尤其对于动态复杂系统而言,一组变量相互联系,产生多重反馈,就会自发性地创造出新秩序,难以驾驭。在这方面,复杂性理论学者常用“蝴蝶效应”来阐释:亚马孙雨林里的一只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将引发美国佛罗里达海岸的一场龙卷风。虽然听起来有些夸张,但在这两个事件之间却可能存在复杂而微妙的内在机理。

在现实世界中,我们也很容易观察到类似现象,如传染病的暴发、供应链的波动以及一些突发群体事件的出现等。社会系统内部实体的多样性,连接的复杂性、微妙性、多变或易变、不稳定性,造成其没有固定的或线性的发展模式,结果往往难以预测。

事实上,试图找到“正确答案”,尤其是唯一一个“正确答案”的想法,本身就不符合系统的特性,而是线性思维模式在作怪。

特性四:目的性

每个系统都有一个特定的目的。虽然有些系统非生命体、无意识,但它们通常也有“最后的稳定状态”。这一理念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现代科学则以物理学、化学等原理来解释系统的目的性。

例如,为什么树上的苹果不会飞到天上去而是会落到地面上?高尔夫球为什么会掉到洞底而不是停在洞深的一半处?其背后是结构因素使然。这可以看成系统的目的性。由能动的主体组成的社会系统,更是人主动选择或设计、演进而成的。例如,为什么人们要组成家庭?为什么要创办企业?你为什么要加入这家公司?正如荀子所讲:“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人类的每一个行为几乎都有其起心动念,有其来龙去脉,这导致社会系统呈现出很强的目的性。

但在现实生活中,系统的目的性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简单。按照控制论创始人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的观念,系统中存在的负反馈导致系统产生有目的的行为,可以实现自我调节,从而实现特定目标。

此外,对于社会和组织系统,由于其构成主体——人类和组织,具有自己的利益或意图,系统往往具有多重目标,需要综合考虑多个“行动者”(actor)和“利益相关者”的观点。因此,系统思考的关键要求之一就是全面思考。

图片

特性五:适应力与动态稳定性

“适应力”(resilience),有时也被称为“复原力”,是工程学、系统科学中的一个常用概念,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基本特性。

所谓“适应力”,指的是一个系统在遭受外部冲击或者影响的情况下,能够以某些方式或机制去抵消外部的冲击,使得系统保持整体性,并且恢复到原有的或相对稳定的状态与运作模式。形象地讲,就是对于复杂系统而言,系统会表现得像一张强韧有力、充满弹性的“网”——当你将系统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拉出来或按下去的时候,它只会在你用力时受到拉扯或压制,你一松手,它就会弹回原来的地方。

因此,大多数系统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具有“自组织”、自我调适的特性,可以保持动态平衡的状态,即使受到干扰(只要不超出适当的限度)仍能回到其平衡点点上。

我们可以从各种系统中看到这一基本特性,我们的人体和周边的生态系统,乃至整个地球,都是具有高度适应力的系统的实例。比如,你所在的企业来了一位新领导,“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位新领导发起了一系列变革项目,虽然短期内人们的行为可能有所改变,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过不了多长时间,企业又差不多恢复到了从前的状态。这不仅是因为“结构影响行为”,也是系统具有适应力的体现。

适应力不等于静止不动,实际上,有适应力的系统可能是经常动态变化的;相反,一直保持恒定不动的系统,恰恰是不具备适应力的。所以,你要注意区分系统的适应力和静止、稳定。

当然,适应力也有一定的限度,并不是无限的、在什么条件下都可以恢复原状。如果外部的冲击力足够大,切断了维持系统运作的一些重要的反馈回路,或者改变了系统的反馈结构,超越了适应力的限度,系统就可能丧失适应力。

适应力是动态系统运作的基础正是因为适应力的存在,系统才有可能正常地运作,实现它的各项功能。

特性六:层次性

在组织自身不断进化、复杂性不断增加的自组织过程中,动态系统也经常生成一定的层次或者层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系统和子系统。比如,人体这个系统,就包含了很多子系统;企业这样一个系统,也包含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管理支撑等很多子系统。对于复杂系统来说,这样一种包含、支撑和生成的关系,就被称为层次性。

在具有层次性的系统里面,各个子系统内部的相互联系,要大于或强于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如果子系统内部的信息连接设计合理,那么它们之间的反馈延迟就会比较小,从而让系统运作效率比较高。所以,正如梅多斯所说:层次性是系统的一个伟大发明,它也是社会系统的基本特性之一。无论是从远古部落就开始的社会分工与阶层划分,还是今天的企业、政府乃至全球经济,如果治理得当,利用层次性这一特性,人们就可以提高效率、扩大规模,活得越来越好。

层次性的存在,也有可能导致系统产生“次优化”这样一种功能失调的状况,也就是说,子系统的一个目标占据了上风,取代了系统整体的目标,子系统追求局部的优化,甚至会牺牲整体运作的福利。

层次性可能导致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系统有分化的可能。系统复杂性越高,层次性越高,各个子系统之间协同配合的难度就越大,从而导致系统整体功能失调,不能实现预定目标。

因此,要让系统高效地运作,层次结构设计必须很好地平衡整体系统和各个子系统的福利、自由与责任。也就是说,既要有足够的中央控制和协调,又必须让各个子系统有足够的自主权,来维持自身的活力和功能。在企业管理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个问题是“一抓就死,一放就乱”,之所以会出现这一问题,其实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层次性结构里面整体系统和子系统二者之间的平衡。

特性七:结构影响行为

一系列实验表明,即使是非常不同的人,当他们置身于相同系统之中时,也倾向于产生类似的行为与结果。因此,系统思考的基本原理之一即系统的行为由其结构决定。结构是系统中关键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模式,包括系统的物理和机制构造(例如潜规则、价值观等)及其与系统主体的决策制定过程之间复杂、动态的相互作用。

例如,人们常说“企业文化就是一把手文化”,确实,企业最高负责人(“一把手”)的习惯、偏好、价值判断等均属于影响系统行为的结构层面的因素,它们会影响或左右企业成员的行为。凡是顺应或符合领导习惯、偏好的行为,就会令领导满意,获得肯定或嘉奖;不符合领导价值判断的行为,就会被制止。

“结构影响行为”是系统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它的引申含义是:如果你想改变或影响系统的行为,那就应该改造或顺应其结构。著名的成语故事“庖丁解牛”就是如此,庖丁的动作顺畅自如,其原因就在于他对牛的身体结构了如指掌,并顺势而为。相反,在搞清楚系统的结构之前,不要贸然行动,否则轻则“事倍功半”或“徒劳无功”,重则受到系统的反弹或伤害。

为此,你首先要想办法认识系统的结构。按照系统思考的方法,你需要跳出在系统中固有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获取更多、更完备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战胜“有限理性”,看到系统整体的结构,并从中找到有效调控系统行为的“杠杆点”,包括重构信息流、调整系统的目标、激励政策、限制因素,等等。

然而,在社会系统中,系统结构通常是隐而不现的,洞悉系统的结构非常不易,这需要系统思考的修炼。同时,这样的深入思考也是系统思考的精髓之一。

特性八:边界

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种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存在着联系,或多或少,或深或浅。例如,海洋与陆地之间不存在泾渭分明、清晰明确的界线;每个人都与大气息息相关;你的企业和竞争对手之间存在着动态博弈、此消彼长。

如前所述,由于社会系统具有层次性,因此不同连接的强度也存在差异。按照系统的定义,如果某些实体或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持续而稳定的连接,有共同的目标或功能,它们就构成了一个系统;相反,如果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连接非常微弱、间接或不稳定,它们可能就不在一个系统之内。

因此,尽管任何社会系统都不是完全孤立的,但是每一个系统都有其相对明确的边界。否则,它们很难成为一个系统。正是由于边界的存在,每个系统才得以保持其相对独立性。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任何边界都是人为设定的,没有任何一个系统可以独立于其他事物而存在。每个系统都存在于更大的系统之中,一个系统也可能包含很多子系统。因此,确定合适的边界是系统思考的重要技能之一。

邱昭良 总裁读书会 2024年03月11日 20:03 北京
https://mp.weixin.qq.com/s/LV-rMY-2TIXML5XzuJ_o7w

0

  1. This post has no comment yet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