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分类 / 0浏览

专题:一文读懂维特根斯坦及其著作

导言: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奥地利哲学家,后加入英国籍,20世纪最富有天才气质的哲学家,生前只出版了《逻辑哲学论》和一本小学生词典,去世后由学生编辑出版了《哲学研究》《论确定性》等著作。他对当代英美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逻辑哲学论》是维特根斯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线构思完成的天才之作,也是维特根斯坦早期哲学的代表。本书讨论了世界、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关系,并且对哲学能够讨论的问题进行了“净化”,排除掉了很多传统哲学的“胡言乱语”。这本书引领了西方哲学在20世纪的一次重要转向,对之后一百年的哲学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这里的“重要转向”指的是“语言转向”。在维特根斯坦之前的两千多年哲学史中,哲学家大都关注那些概念模糊的问题,比如存在、知识、道德、审美等;而从这本《逻辑哲学论》开始,很多哲学家开始转向关注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描述哲学问题的语言。哲学家们意识到,要先搞清楚语言的本质、语言的边界,才有可能去讨论那些哲学里的问题。就像比维特根斯坦早大约400年的笛卡尔改变了人们对哲学的认识,告诫人们如果不首先搞清楚人的认识能力,就不能讨论存在、知识、道德这些认识对象,从而开启了一场“认识论转向”。而维特根斯坦同样改变了人们对哲学的认识,他告诉人们,如果不搞清楚语言的本质,那么就连笛卡尔所说的认识论问题,也同样说不清楚。这就是当代哲学所谓的“语言转向”。图片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出生在奥地利一个非常显赫的家族,他是家里八个孩子里最小的一个。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奥地利的钢铁巨头,他们的家族是当时奥匈帝国最有钱的两个家族之一。这家的孩子都是天赋满满。维特根斯坦的大哥是非常出色的小提琴家,二哥是当时最有名的钢琴家之一;他的姐姐玛格丽特是社会名流,在她的朋友圈子里有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画家克里姆特等等;维特根斯坦更是20世纪最有天才气质的哲学家。

维特根斯坦原本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学习航空工程,学习过程中却逐渐对哲学和数学产生了兴趣。后来经人介绍,22岁的维特根斯坦跑到剑桥大学找当时鼎鼎大名的哲学家罗素学习逻辑和数学哲学。学了一段时间之后,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的兴趣越来越大了,他开始质疑自己是不是要继续学习航空工程。于是,罗素让维特根斯坦用圣诞假期写一篇文章给他,以判断这个学生的天资如何。一个多月之后,维特根斯坦拿着文章来找罗素,罗素只看了一句话就认定,面前的这个年轻人是不可多得的哲学天才!

图片

之后罗素说服维特根斯坦转到剑桥大学学习哲学,并且在维特根斯坦的早期哲学生涯里给了他父亲般的爱护和帮助。维特根斯坦非常喜欢辩论,而且从来不会虚情假意,总是非常直截了当,虽然有时候让罗素和其他人非常抓狂,但是这更激发了罗素对这个学生的喜爱。罗素还观察到,维特根斯坦研究哲学的时候更像是一个艺术家,全凭一股激情。早上起来可能对自己的研究充满希望,到了晚上就陷入绝望,他还有着艺术家特有的完美主义和强迫症倾向,必须要把问题彻底解决,并且要表达得极其清晰才算完。

然而,在剑桥学习了两年多,第一次世界大战突然爆发了,维特根斯坦不顾罗素的反对回到奥地利参军。战争临近结束的时候,他还被盟军抓获,在战俘营里关了九个月。就是在前线的战壕里,维特根斯坦完成了这本《逻辑哲学论》的构思,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记下了这本书的主体内容,然后请假回家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把这本书写完了。写完之后,他坚信自己完成了所有的哲学工作,可以就此放弃哲学了。经历了这一切,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维特根斯坦好像变了一个人。他把自己继承的巨额遗产全都分给了亲戚,然后到奥地利农村当起了小学老师,过着清贫的生活。

图片

维特根斯坦在剑桥的老师和朋友都反复劝说维特根斯坦回归哲学。最终,在40岁那年,维特根斯坦终于接受了罗素的建议,返回了剑桥大学。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一封信里用极其夸张的语言描绘了维特根斯坦的回归:“上帝回来了!”剑桥大学也为了维特根斯坦破例,允许他用《逻辑哲学论》这本8年前已经出版的小册子当作博士论文进行了答辩,由罗素和摩尔这两位当时最著名的哲学家担任他的答辩委员。

《逻辑哲学论》的体例非常独特,一方面是因为维特根斯坦的思维方式独具一格,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他在战争中构思和写作,必须要保持简洁。全书最基本的框架由七个非常简洁的命题构成。这七个命题翻译成中文加在一起还不到100个字。然后在这七个命题下面,有更多层次的次级命题用来解释和拓展这些主干的命题。全书加起来,一共有526个命题。这本书从形式上看简洁清晰,但是内容却非常晦涩。因为这本小书有一个极其宏大的目的,维特根斯坦要给人类的思想划定界线,即他要给思想的表达,也就是语言,划定有效的界线。在界线之外的表达和思想,都可以归为“胡说八道”。

图片

《逻辑哲学论》由七个核心命题构成。这七个命题对人类的语言、思维与世界的关系,哲学的本质和任务提出了的全新理解,极大地影响了20世纪英美哲学的走向和气质。七个核心命题分别是:

(1)世界是全部的实际情况;

(2)实际情况也就是事实,是事态的存在;

(3)思想是事实的逻辑图像;

(4)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

(5)一个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数;

(6)一个命题的真值是逻辑运算规则在基本命题上应用的结果;

(7)对于不可言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先来看前两个命题:世界是全部的实际情况;实际情况也就是事实。它们听起来比较容易理解,但其实具有很强的颠覆性。传统哲学一直认为,世界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事物”或者说“实体”,它们可能是具体的花草、动物这些物质性的存在,也可能是思想、理念这些精神性的存在。维特根斯坦颠覆了传统哲学的这个基本看法。他认为,构成这个世界的基本单位是“事实”,而不是一个一个的事物。比如说“你正在打篮球”,在这个陈述里面,“你”和“打篮球”这些要素单独拿出来,都不是“事实”,只有把它们加在一起的那个状态或者说“事态”,才是一个“事实”,它们构成了这个世界。在所有的事实里面,有些是“基本事实”,也叫“原子事实”,另一些是“复合事实”。“基本事实”的真假对错不会因为其他事实而改变。比如“你正在打篮球”就是一个真的基本事实;而“有超过一百个人在打篮球”就是一个“复合事实”,因为它的真假取决于“张三在打篮球”“李四在打篮球”等等这一系列基本事实是不是真的。这个世界就是由这些事实构成的。你可以想象有一个无限长的句子,它表达了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基本事实,以及这些事实之间的组合。这个无限长的句子就呈现了整个世界的样子。

图片

维特根斯坦的第三个命题:思想是事实的逻辑图像。这个命题针对的是语言究竟在什么意义上表达了事实?对于这个问题,维特根斯坦的解答很独特:语言“画出”了事实,这个理论被称为“图画论”。比如说“你在骑自行车”,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这句话就像是一个图像,它用模仿或者类比的方式捕捉到了世界中的一个事实。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表达必须和存在的事实一一对应。这就像作画时的写生练习,画面和风景是一一对应的,我们是利用语言符号对事实进行写生。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语言和世界之间存在着相同的逻辑结构,就好像一幅画和它所描绘的风景具有的相同的空间关系一样。虽然画是由线条和颜色组成的,风景是由实际的物体组成的,但是因为它们的结构相同,我们就可以在画中领略到风景。

“图画论”理论很重要。首先,语言用“图画”的方式来表达事实,意味着我们不能通过研究语言来研究事实,只能利用语言清晰准确地呈现事实。我们更不能让语言越过事实,去解释“事实为什么是存在的”。其次,我们在描绘风景时,可能对于细节的表现有所挑拣,线条和颜色的表现有所选择,比如现实主义和印象派对于同一个风景的描绘必然非常不同。同样的,语言虽然在描绘事实,但是也和事实存在距离,不一定能够精准地表达事实本身。第三,我们没有办法用画图的方式来画出图画本身,我们可以用线条和阴影来画出其他事物的样子,但是不能用线条和阴影来描绘什么是线条和阴影。同样的,语言给我们框定了能够表达、思考、理解和认识的世界的边界,而超出这个边界的内容,或者对于这个边界本身,我们无法去表达、思考和理解。

图片

接下来看第四到第六个命题: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一个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数;一个命题的真值是逻辑运算规则在基本命题上应用的结果。这三句话涉及一些逻辑学的概念和问题。首先,这里面的“真值”就是指一个命题是真是假。比如“你正在阅读这篇书评”此时就是一个真命题;而“你没有在阅读这篇书评”就是一个假命题。如果我们要判断一个“组合命题”的真假,比如说“现在有一百个人正在阅读这篇书评”,就需要把这些“基本命题”的真假组合起来,就像数学里面解一道函数题一样,这就是维特根斯坦说的“真值函数”。这个函数的构成方式,就是我们的逻辑规则,比如“有些”“全部”“和”“或”“如果……那么……”等等。凭借这些逻辑规则,我们可以组成不同的复合命题,就像数学里面用加、减、乘、除这些运算符号来组成一个函数表达式。这些逻辑规则决定了一个复合命题的真值与里面那些简单命题之间的关系。比如说“现在有人正在阅读这篇书评”作为一个复合命题,只要有一个人事实上在阅读这篇书评就是真的;而“现在所有人都正在阅读这篇书评”,想要为真要求就太高了,只要有一个人没阅读,它就是假的。

有了上面这些语言标准,我们就能衡量一句话的意义了。如果不考虑具体命题,只讨论逻辑规则,那就是一些空话。而如果用没有意义的命题,再加上混乱的逻辑,表达一些似是而非的意思,那就是胡话了。在维特根斯坦看来,“空话”没有什么危害性,相反讨论这些逻辑规则还是必要的,相当于我们要清楚加、减、乘、除到底是什么意思。而“胡话”就不一样了。在他看来,我们的语言当中充斥着没有意义的胡话,有的是因为我们没有搞清楚什么是基本命题,有的是违背了逻辑规则把基本命题组合了起来。

图片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传统的哲学讨论很多都是没有意义的“胡话”,比如存在问题的形而上学、讨论道德和人生意义的伦理学、讨论美丑问题的美学、讨论宗教问题的宗教哲学等等。它们都试图捕捉和表达一些不可能被有意义地表达出来的事实,或者根本不存在的事实。比如,造物主是不是存在的,《蒙娜丽莎》是不是美的,个体生命有没有意义等,这些都是传统哲学里面讨论的重要内容。但是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这些说法看起来好像是一些命题,但是它们都没有表达任何事实,也就无法判断真假,所以不应该成为哲学讨论的内容。

最后,《逻辑哲学论》最著名的第七个命题是“对于不可言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这一句话推翻了传统哲学讨论的大半壁江山,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哲学的讨论都被驱逐了。在维特根斯坦看来,问出这些问题的本身就是犯了试图用眼睛看眼睛,用边界研究边界的“跨界错误”。能被语言把握的,能被思考的,就是我们能够有意义地去言说和思考的全部。传统的哲学思考总是误以为我们能够超越思想和语言的界限,去思考是否存在那些没有办法被思考的东西,试图去谈论那些在语言边界之外的东西,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胡话”。不过,维特根斯坦并不是说有关存在、道德、美丑、宗教的问题本身毫无意义,相反,这些问题对人生来讲可能至关重要,甚至对维特根斯坦本人来讲也至关重要。他的意思是,关于这些问题的哲学讨论毫无意义,因为关于这些问题的陈述并没有表达关于这个世界的事实,因此不存在真假,也就不能判断对错。它们仅仅是个人主观的判断和信念而已。

图片

维特根斯坦的出发点是要理解我们所能认识、理解和表达的内容,也就是我们的思考和语言是如何与世界发生关系的。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世界的基本构成单位是事实;基本命题用“图像”的方式,表达了基本事实。这些命题内在的特质和结构,通过逻辑规则构成了复杂命题和我们的整个语言结构。我们通过语言把握世界。

那哲学还能干什么呢?特根斯坦认为,哲学的任务就在于分辨语言中哪些是有意义的,哪些是没有意义的,以此改善和推进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哲学虽然不能给出新的知识,但是可以为我们的思维和表达设定界线,让思维和表达变得更加清晰,同时排除掉那些没有意义的、扰乱视听的胡言乱语。然而,哲学真的不能给出新的知识吗?对此,笔者持批判态度。比如,有关知识的知识领域,即知识论(英文epistemology)也是哲学领域重点讨论研究的领域。在知识论领域,尤其有效获取知识的方法论方面,尚有许多有待深入思考与研究的东西,尤其随着科技及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人类需要对知识进化的理解不断进行迭代升级,才能进一步提高获取知识的效率并推进人类的进化。

最后,《逻辑哲学论》这本书对当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直接带来了当代哲学的“语言转向”,它提供了一个思考世界、思想和语言关系的全新框架。这本书对哲学的影响更多在于它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比如哲学对于自身意义的躬身自省,对哲学表达的清晰度和精准性的严格要求,对命题原子化和推理形式化的发展,以及对无意义命题的严厉拒斥。这些都给后世哲学家们带来一种全新的哲学观,认为哲学的目的是对语言进行分析,要把一个论证里面的命题分解成原子命题,然后通过逻辑运算来考察这些原子命题组合而成的复杂命题。

图片

《逻辑哲学论》中展现出来的这种哲学观被后来的一大批哲学家接受和发展,形成了当代“分析哲学”的基本风格,这种风格主导了当代英语学界的哲学研究,也逐渐渗透到德国法国的哲学研究之中。分析哲学家们在所有的具体问题上都有不同看法,也会争论得不可开交,但是他们的研究倾向和写作风格却非常接近。比如,他们都认为逻辑对哲学研究有着根本的重要性;认为在研究某一个哲学问题时,需要首先分析描述这个问题的语言,等等。分析哲学与其说是一个哲学流派,不如说是一种思维习惯,它有意识地不去建立宏大的哲学体系,不去回答人生意义、历史走向、超越的存在之类的问题。分析哲学注重的是哲学讨论时严格的论证,对某一立场的准确陈述,准确地使用概念和语言。

因此,维特根斯坦的这本《逻辑哲学论》开启了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也是“分析哲学”的开山之作,奠定了当代英美哲学的基本气质,所带有的哲学气质就构成了当代哲学的底色,用一个注重语言和逻辑分析的框架塑造了当代哲学。

(参考说明:本文大量引用了中国人民大学刘玮教授的解读文本)

End.


 未来思想城邦 Europeancities 2023年10月09日 17:45 上海
https://mp.weixin.qq.com/s/rmOvjMT3UJxfVQjDVFwlsQ

0

  1. This post has no comment yet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