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全文(一本书)大约需要8分钟
推荐指数:☆☆☆☆
为避免自己的主观理解对读者形成误导,我将这篇书评截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尽可能客观地概述作者思想,另一部分阐述自己的主观理解。
一、客观概述
(一)中心思想
包容性制度(强有力的集权和多元化的政治制度)为社会上多数人提供激励,从而为国家带来经济繁荣。反之,靠掠夺多数人以满足少数人的汲取性制度,即便会短暂地实现经济增长,最终也会导致国家衰败。一些微小的差异在关键事件的作用下,带来了制度的分化。
(二)各章节概述
第1章 如此邻近却如此不同
一座城市被一条国界线隔开,北边属于美国,南边属于墨西哥,两边的发展差距巨大。同样一座城,种族、文化、饮食结构等几乎完全相同,为什么只因分属不同的国家,就会带来如此大差距?
两国的制度差距是主要原因。那为什么美国的制度比墨西哥更有利于经济发展?
作者从南美、北美殖民地的形成开始研究,认为殖民早期不同社会形成的方式造成了制度分化,其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南美有大量黄金、白银,也有更多的土著居民,西方殖民者以直接掠夺金银为目的,建立起剥削土著居民的制度网络,使“整个社会建立在对本土居民的剥削和垄断的基础上,阻碍了大多数人口的经济激励和创造性”;相比之下,北美没有大量可以直接掠夺的黄金、白银资源,土地辽阔却土著居民较少,殖民统治只能通过各种激励手段吸引更多的移民进行开发建设,便催生了广泛的政治权利,使得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活力。
作者承认经济制度的重要性,但认为政治制度决定经济制度。
权力所有者和权力运作方式决定了政治制度,并进一步决定经济制度。政策安排影响经济激励和行为,从而造成发展水平的高低。
历史原因(社会形成方式)导致了不同的制度模式。
第2章 不起作用的理论
关于国家间发展差距的原因,作者先后举例驳斥了地理假说(地理位置)、文化假设(宗教信仰、价值观)和无知假说(决策的科学性)。
第3章 贫富的形成
经济差别的原因是制度因素。
(核心概念)包容性政治制度和汲取性政治制度:前者指足够的集权和多样化的政治制度,反之则是汲取性的政治制度。
(核心概念)包容性经济制度和汲取性经济制度:前者是指国家实行市场经济,自由、平等,保护私有产权、实行公正的法律制度和提供公共服务,为多数人而非少数精英阶层提供激励,从而推动技术、教育和生产率的进步;后者正相反,制度设计仅是掠夺多数人以服务少数人,强调统治集团而非社会整体利益,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缺乏激励,阻碍经济增长。
既然包容性经济制度使得国家整体更富,那为什么不是所有国家都采用?
因为政治制度决定经济制度。在汲取性政治制度下,包容性经济制度最终会带来创造性的破坏(变革),易导致掠夺性独裁者和其他统治阶级会变穷(没那么富),这自然是统治者不想要的。
不同的选择不在于无知,而在于利益。
而汲取性政治制度仍然在部分国家促进了经济增长,原因在于政治集权,资源转移到高生产率领域或者采取了包容性的经济制度。汲取性制度不会产生持续性增长。
第4章 微小差别和关键节点:历史的重要性
历史上,国家间一些看似微小的差别以及一些偶然性(或者说关键事件的相互作用),成为发展分化的关键节点。比如17世纪英国议会逐渐成功限制了王权,建立起包容性政治制度,经济和技术激励随之产生,并且意外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而西班牙等国家的权力仍被国王垄断着。博茨瓦纳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领导人卡马及其祖父的贡献。
19世纪下半叶,中、日两国虽同样遭遇西方威胁,但与中国相比,日本国内反抗力量更为强大(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仍然继续),这催生其政治革命(明治维新),以及更为包容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为经济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疑惑点:黑死病大流行之后,东欧和西欧逐渐产生制度分化,进而是发展水平的分化,这仅仅是因为东欧耕地更多、封建地主势力更强大吗?如果是的话,这怎能算是“微小差别”呢!)
第5章 “我已经看到未来,会很美好”:汲取性制度下的增长
苏联等国家在汲取性制度下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将劳动力和资本配置到高回报率的部门(产业)。而缺乏经济激励和创新,导致苏联的汲取性制度无法产生持续的技术变革(创造性破坏),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便停滞了。
汲取性制度的根本性局限:不同利益集团竞相成为汲取者,易发生政治动荡并导致国家最终崩溃。
第6章 渐行渐远
威尼斯、罗马等的繁荣与衰落表明,包容性制度是可逆的,制度的演进并非一个简单的积累过程。一些微小的差异在关键事件的作用下,带来了发展的分化。
第7章 转折点
重大技术革新会对社会形成“创造性破坏”,比如织袜机的推广使大量手织工人失业,威胁社会和政治稳定。在汲取性制度性下,统治者会反对这种革新。
英国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大西洋贸易)中获益的商人等结成反对专制主义的广泛联盟,通过“光荣革命”等关键性事件的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形成了多元、包容的政治制度。
第8章 我们力所不及:发展的障碍
19世纪,世界范围内的专制主义(统治阶级因担心技术变革会带来创造性破坏而压制经济激励),以及缺乏一定程度的集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和产权保护、公共服务投资,成为阻碍工业化进程的根本原因,例如西班牙、俄国、埃塞俄比亚等国。
中国明清时期,统治者为维持政治稳定,禁止海外贸易,闭关锁国,导致了近现代的贫穷落后。
第9章 逆转发展
欧洲国家的殖民掠夺、奴隶贸易使非洲等地区经济陷入长期贫困。
第10章 繁荣的扩散
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推动了法国及其他西欧国家包容性制度的建立,为19世纪中期快速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除少数国家外,今日的富国在19世纪已开启了工业化变革;相反,穷国至今仍未开启这一进程。
第11章 良性循环
在英、美等国,包容性制度通过对权力的约束(多元政治、法治),通过包容性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相互支持以及允许自有媒体的发展等,实现了良性循环。
第12章 恶性循环
在危地马拉、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国家和地区,汲取性制度下的权力不受约束与财富的集中带来了动荡,形成了恶性循环。
第13章 现在为什么有些国家失败了?
国家在经济上的失败是汲取性制度及其所形成的恶性循环的结果。统治集团攫取程度的不同,也造成了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
要打破汲取性制度下的恶性循环,依赖制度中的包容性因素、对抗现存制度的广泛联盟或者历史的偶然因素。
第14章 打破僵局
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特别是关键时刻追求变革的广泛联盟,是一国由汲取性制度转向包容性制度所必需的。
第15章 理解繁荣与贫困
对阿富汗等贫穷国家的援助,只有在援助可以帮助其建立包容性制度的前提下才有意义,否则将会出现极大浪费甚至助长那些造成贫穷根源的汲取性的力量。
如何推动建立包容性制度?集权;多元主义的政治(广泛的联盟);一些关键性微小差别的相互作用(偶然性);自由媒体。
二、主观评价
(一)关于全书
一是新概念、新视角。包容性制度与攫取性制度(个人以为译作“掠夺性制度”或许更合适)是书中的核心概念,虽无法解释众多发展问题,但毕竟提供了一个观察国家发展的新视角。
二是啰唆。很多西方热销/经典书籍的通病,本书也不例外。作者从不同方面详细、纵横对比了很多国家或地区,反复阐述其思想。“这本书的核心……”“这本书的中心主题是……”等同类表述多次、反复出现。感觉这本书写成一篇几千字的文章会更好。
三是事例繁多,说理性欠缺。为得出某些结论,作者运用大量数据,列举了很多国家的历史。有些的确能引人思考、饶有趣味,但也有些只能算是自圆其说,甚至牵强附会,比如玛雅城市的消失怎能归因于汲取性制度?不过,若是从帮助读者了解很多国家史实的角度看,倒是不错的。
(二)关于中国
作者在不少章节提到中国,主要有两点。
一是以明清时期的中国为例,阐释了汲取性制度(强有力的专制统治)对创新、创造及海外贸易的扼杀而导致的落后,这样的解释还算恰当,但也无甚新鲜。
二是以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为例,阐述或者说断定中国汲取性政治制度性下的快速增长不可持续。作者称中国目前的成功是因“摆脱汲取性经济制度并走向包容性的经济制度”,“高度威权的存在使之更加困难而不是更加容易”,将不可持续。
然而,此书出版已超过十年,中国经济仍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而且立足于“赶超战略、外国技术引进和低端制造品出口的增长”已成过去式,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发展势头仍超过世界上多数国家。反观被作者一再标榜的包容性制度的榜样——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衰退。那么,如果不是作者的制度决定论失效,就是作者需要重新审视到底哪些国家实行的是汲取性政治制度。
(三)需要强调的一个重要因素:外部掠夺或打压
一方面,历史上的殖民掠夺导致很多国家发展艰难。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贫穷,无一不是欧洲殖民掠夺(赤裸裸地掠夺资源)的结果。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也曾是英国殖民地,之所以能实现今天的繁荣,只因其历史上更多的是被移民,而非被直接掠夺资源。
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霸权国家对其霸权地位稳定性的担忧以及由此而对后进国家采取的无理打压行为,成为后者发展的最大挑战。显而易见的是,以华为等高科技企业为代表的中国发展创新的中坚力量,面临的外部发展威胁并非来自中国政府,而是美国。此外,美国利用其美元霸权地位,不断掠夺着全世界,成为众多国家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三、精彩书摘
政治制度没有理由自动多元化,同样,也不存在集权政治自然变化的倾向。
包容性制度要求的不仅仅是市场,而是能够为大多数人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和经济机会的包容性市场。
发布于 2023-10-08 07:41・IP 属地北京
https://zhuanlan.zhihu.com/p/66000827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