噔噔噔噔,我来更文啦!这篇文章,写一个有意思的话题——「问题」,随着年龄渐长,对于「问题」的迷思,我有了些新的思考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关于「问题」,M.斯科特·派克所著的《少有人走的路》书中有句我很喜欢的话:
人生是一连串的难题,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它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我们人生的真相,生活总会与各种各样的问题相伴。在某种程度上,人人都有逃避痛苦和回避问题的倾向,但如果不顾一切地逃避问题和痛苦,只会让我们问题越积越多,心智无法成熟,甚至患上心理疾病。而正如书中所讲:
人生的问题和痛苦具有非凡的价值。勇于承担责任,敢于直面困难,才能够使心灵变得健康。
回过头看,我处理问题时,有些时候,确实会想要逃避,但在积蓄力量后,大部分时候是会去尝试解决问题,但是我却又踏入了一个误区:太过执着于去解决“问题”本身,以致于花了许多不必要的精力在“问题”表象上找解决方法,却忽视了去思考这个所谓的“问题”是否真的存在?是否需要现在解决?
其实在面对并解决较为棘手的问题前,下面的几个提问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
这个“问题”是否真的存在?我为什么会把它认定为“问题”?它是真正的根源吗?值得我现在花时间去解决吗?
有些问题的解决,解决方法不在于解决问题本身,而是需要跳出问题的框架,正如维特根斯坦的那句名言:「人生问题的解答,在于对这个问题的消除。」很多问题的“存在”,其实是因为我们脑海里的思维定势对它进行的“建构”,我们给它下了错误的预设,当我们跳出问题的框架,换个角度看,或许问题就不复存在了。
谁曾经保证过,你一定会得到慰藉呢?还有,你睡得很糟!那又怎样呢?谁曾经保证过,你的睡眠一定会很安稳?不是的,问题不在于不安,问题在于你对错误的事情不安!
欧文·亚隆《当尼采哭泣》
性格内向是问题吗?伴侣不理解而闹矛盾是问题吗?这些都曾被我当做问题。
以性格为例,我性格偏内向,我能与大家正常相处,但是我不会来事,不太喜欢和太多人打交道,也不太爱主动去社交。但是在长辈眼里,就希望我多去参与社交,多结交朋友,所以有段时间会羡慕那种幽默、会来事、在人群中散发光芒的人,也想过改变自己,但没话题找话题,反而显得刻意又累人,并不是我喜欢的状态。
但内向真的是问题吗?这个曾经一度被我当成是“问题”的问题,在我逐渐学习心理学,越发了解内向这个性格后,慢慢消融了,它其实只是一种性格倾向,内向者对外界刺激与多巴胺更加敏感,并不需要那么多的外界刺激来获得精力。在很多时候,它也发挥着许多优势,我一个人,很多时候不需要通过与人相处来获得能量,可以很好地享受独处,有爱好让自己充实,有消遣让自己开心,几乎没怎么体会“一个人真是太无聊了”这种感觉,我也喜欢进行较为深度的思考反省,让我对自己、对世界有更深的认识和觉察。
于我而言,社交的广度远不及深度重要,我不需要和很多人社交,大部分的社交都不免落入俗套,传递的是一些表层的信息,而我更喜欢和同频的人沟通,和能深度沟通的少数人放开地表达自己。当我跳出这个受主流社会影响所建构出来的“内向”问题时,我去选择和重要的少数人建立有深度的关系,在志同道合的圈子里讨论,与其他人不去刻意扭捏地找话题,而是做真实的自己,把自己的真诚给予对方,这是种更自在舒服的生活状态。
恋人不理解我而闹矛盾,我们当然要通过沟通等方式去试着化解,但是我因为恋人不理解我而不开心,这是真正的根源吗?跳出这个问题,会不会是我对恋人抱有过高的期待呢?或许是我在潜意识里把对方当成理想化投射,不自觉地“物化”了对方,期望着我要什么,他就能给我什么,而没有去把对方当做有自己独立想法的人,而是想要去改变对方。当我真正明白世间无数的人和事都是有别于我的,不会以我的意志为转移,放弃“掌控”思维,选择“合作”思维时,我更能接受我们之间的不同,这时“恋人有时的不理解”的问题也没有那么重要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要去理解对方的不理解,这世上本就不存在完全懂你的人,许多事情都需要我们去表达和沟通,才能促成相互理解。
在《改变:问题形成与解决的原则》书中,讲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一种改变发生在某系统之内,而系统本身保持不变;另一改变发生时,则改变了系统本身,前者叫第一序改变,后者叫第二序改变。第一序改变是在解决问题本身,但恰恰是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的模式,构成了我们在第二序层面上不变的原因。也就是说,我们很多自以为是在解决问题的行为或是计划,短期内可能有用,但长期来看却是无效的,它反而维持了问题,是导致问题周而复始发生的因素之一。
关于这个观点,我确实有体会,不够自律是困扰我许久的问题,我的生活总是在自律-松弛之间循环,我学习各种技巧来让自己更自律,给自己制定许多计划,但那些解决方法,在短期内有一定作用,但长期我还是无法坚持,无法摆脱那个循环。
到了今年,我终于渐渐放下了这个问题,因为我发现归根结底是我过去太想做到完美了,理想中的那个自己“自律、坚持、行动力超强”,在想要做某事时会立刻去做,会完美执行计划,而实际中的自己行动力不强,知行也难合一,有时稍微努力就想放松奖励自己,有时什么事情也不想干,只想躺平、看小说、刷视频、吃东西。结果当现实中的自己与理想的自己差距大时,就会厌恶这个部分的自己,这种负面情绪让自己更加消极,更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去做正事,于是我时不时陷入《自控力》书中所说的“破罐子破摔”和“道德许可”效应,而这些行为却让我持续地陷入这个循环,维持了这个问题。
回过头看,我和很多人一样,以为只有克服了自己不好的一面我才是足够好的人,但实际上我所讨厌的那部分也是自己,那个部分的自己,它也怀有自身的需求要满足,那些看似麻烦的问题或许在其他层面在让自己获益,当我们不把它当作对手去对待,而是试着和它同盟,去倾听和回应它的需求,真正的改变或许就发生了,这也是放弃“掌控”思维,选择“合作”思维。
人的精力是波动的,自律、深度的学习与思考所带来的挑战困难的愉悦是我想要的,但肤浅的快乐、躺平发送送也是我需求的一部分,就算我知道多巴胺带来的快乐很短暂,我像是在一台“享乐跑步机”奔跑追逐它,但也到不了任何地方,但它也是我需求的一部分。我也终于明白和接受,我不是也并不真正想成为高度自律的人,我追求的不是苦行僧式的生活,我想要的是适度自律,又能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生活,我的生活会失控,我有时会做出对自己不好的行为,但不代表那个状态会一直持续。当我带着觉知而不是内疚感去刷短视频和磕cp(觉知很重要),我知道自己在体验多巴胺带来的快感,我能感受到此刻自己的心情是开心的,而同时我也并不会一直沉溺在其中无法自拔,我是有自我调节能力的。
说到底,这其实是一个接纳自己、允许自己的过程,接纳自我后,更加自律了吗?也不一定,但是它不算是个问题了,同时,一些奇妙的改变也发生了,我生活中的“正念”时刻越来越多了,做事时更能关注事物本身,去感受和探索当下的体验,内耗也少了很多。
如果我们勇敢地直面和解决问题,试了各种解决方案,就算是尝试跳出问题的框架,还是解决不了该怎么办?
不如先把它放在一边,而不是将自己完全困在问题中,觉得只有必须解决了这个问题我才能快乐。有些问题,以我们现在的心智或许还达不到解决它的程度,或者说它在我们现在的水平上可能就是局部无解的。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必须带着问题去生活,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的信》有一段温柔的描述:
亲爱的先生,我要尽我的所能请求你,对于你心里一切的疑难要多多忍耐,要去爱这些“问题的本身”,像是爱一间锁闭了的房屋,或是一本用别种文字写成的书。现在你不要去追求那些你还不能得到的答案,因为你还不能在生活里体验到它们。一切都要亲身生活。现在你就在这些问题里“生活”吧。或者,不大注意,渐渐会有那遥远的一天,你生活到了能解答这些问题的境地。
当我们逐渐成长,慢慢打破了一些隐形的瓶颈,可能某天会突然发现,原来的问题已经解决或是消除了,或是已经渺小得无关紧要。张潇雨老师曾经有条微博说道:“几乎所有外部看起来势如破竹的公司,内部看都是一团乱麻。”但混乱某种程度上是必然的,持续增长可以解决大部分的问题和烦恼。就像我前面那些问题的解决,是我跳出了问题的框架去看待它,同时也是因为我的学习与成长,让我摆脱了旧有的思维定势,有能力去跳出它来思考。
文章开头分享了一首歌叫做《You Can’t Always Get What You Want》,我很喜欢这句歌词,解决问题也和这句歌词有点相似:
You can’t always get what you want
But if you try sometime
You might find you get what you need
编辑于 2021-07-15 23:07
https://zhuanlan.zhihu.com/p/390125055
https://sspai.com/post/6750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