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 “信息茧房”,有许多文章喜欢将其归咎于 “大数据推荐”。然而,让我们从最基本的一点开始:是我们自己,主动选择了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有人认为其概念类似于 “回声室效应”、“同温层效应”。这两者非常类似,但是也有一些差别。从定义上看,信息茧房指个体在信息环境中主动筛选、选择与自己观点和兴趣一致的信息,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困在一个狭窄的认知空间里,像蚕茧一样逐渐自我封闭。回声室效应指的是一个信息群体或社交圈子中,成员们倾向于互相强化相同的观点和信念,在这种封闭的环境中,不同的意见或反对声音很少进入,最终导致信息的单一性和观点的极端化。这两个效应虽然在具体表现上有所差异,但本质上都在表达信息流通的封闭性及其对认知的影响。无论是个体主动选择信息,还是群体内信息的自我强化,都会导致认知的局限性和极化。在某种层面上,信息茧房是个体层面的 “回声室”,而回声室效应则是群体层面的 “信息茧房”。
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下意识以为,每天用社交媒体、看新闻、刷视频,接触的都是 “自由的信息流”,但实际上,这些 “自由流动” 的信息,早就被我们以兴趣为筛选标准,精心挑选过。我们自觉地、毫不知觉地将自己困在了一个狭窄的认知范围里。
我们享受与志同道合者的共鸣,享受那种 “你说的真对!” 的认同感,而不是去接触那些令自己不舒服、让自己内心不安的观点。我们选择关注那些赞同自己观点的社交媒体账号,阅读那些与自己兴趣相符的书籍或文章,甚至为了方便,会选择了某个特定经过审查的搜索引擎来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让自己误以为自己所认知的就是一切。难道这不是自我设限的表现?不是 “信息茧房” 的典型标配吗?我们所谓的信息自由,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建造一座精致的监狱,屏障越高,困得越深。
更讽刺的是,我们并非是被 “算法” 强行推入这个茧房的受害者,相反,我们是这些 “屏障” 的主动建造者。我们亲手选定了 “屏障” 的高度和厚度,每天在这些 “屏障” 上添砖加瓦,把自己越来越紧地困在信息的四壁之内。我们认为自己在 “自由选择”,但实际上,在自我设限的过程中,我们会变得越来越狭隘。就像那些只阅读特定类型书籍、只关注某些政治派别的人,逐渐会被 “相似性” 所吸引,忽略了那些不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时间一久,便会开始依赖单一的社交圈和单一的新闻来源,不断用单一的观点强化自己已经存在的认知,而那些不同的声音 —— 不管它们是事实、质疑,还是反思,都被我们巧妙地 “过滤” 掉了。
这是一个有趣的悖论:我们以为自己在追求 “个性化的信息体验”,其实只是在为自己选择一个更为舒适的认知牢笼。信息茧房并非机器推送的结果,而是自己对舒适区的执迷。我们害怕不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因为它们会让自己不安、让自己重新审视自己不愿面对的部分。而这一切,都是自己手把手建起来的。
再看看现代社交平台,那里充斥着各种自我强化的声音。每个人都愿意在自己的圈子里发表观点,寻求认同和共鸣,很少有人会去主动接触那些与自己不同的、可能让自己不适的声音。朋友圈里,大家喜欢和志同道合的人分享观点,但很少看到人们主动分享和自己意见相左的观点。大多数人宁愿在舒适的 “信息茧房” 中享受被确认的快感,而不是去面对那些挑战自己认知的信息。更可笑的是,我们总认为,这种信息隔离是别人 “为我们做的”,是 “算法” 的产物。然而,我们每一次的点击、每一次的关注,都是在加强这种信息隔离的屏障。
于是,我们自身成了自己思想的囚徒。我们活在一个越来越狭小的世界里,目光短浅,思想僵化,甚至连对自己现有观点的批判性思考都丢失了。为什么?因为我们对 “认同” 的渴望超越了对 “真相” 的追求,我们更愿意在信息的海洋里漂浮在自己那片小小的岛屿上,享受那种温暖的共鸣,而不愿意去探讨那些未被触及的、不适的议题。
这就带来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信息茧房,它也是社会群体裂痕的根源。我们常常认为,信息茧房只是对个体认知的限制,实际上,它对社会整体的影响更为严重。当每个人都在自我的信息小圈子中陶醉时,社会的公共讨论就变得越来越片面。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逐渐消失,反而是冲突和对立日益加剧。极端化的观点逐渐占据主流,我们开始 “容忍” 极端的言论,甚至盲目认同自己的 “信息圈” 中的观点,不再考虑它们的合理性和全面性。而这一切,正是信息茧房逐步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种 “信息茧房” 背后,隐藏着的是我们对自己认知的懒惰和自我放逐。信息茧房并非是技术的黑暗面,而是人类对复杂世界的逃避。人们总是选择那些简化的信息流,选择那些能让自己安心的信息,而放弃了去理解那些复杂和多元的声音。为了避免冲突和不安,我们建立了认知的护城河,拒绝了外界的挑战。我们希望活在一个信息的乌托邦里,然而,这种乌托邦却是以闭塞和无知为基础的。
那么,如何从信息茧房中逃脱?
摒弃单一搜索引擎的依赖,这听起来可能像是个技术性的小建议,却是打破茧房的第一步。以百度为例,它不单单是一个搜索工具,更像是一个信息筛选工厂,严苛得甚至能把一些基本的 “异见” 都排除在外。你今天想查找某个话题,百度展示给你的多半是经过了万般筛选、完美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内容。这种严苛的筛选,某种程度上保护了你,保护你不必接触到那些可能让你不安的、异于常规的观点,保护你免受 “刺激”,让你在一个温室环境中安然度日。所以你可以说,百度给你的信息是安全的,是经过 “净化” 的,正如那些高度精准的、经常被推送给你的新闻,都是你想要的,不是吗?
与百度不同,Google 似乎是 “更自由” 的代表。但它在中文语境下的搜索质量,近年来明显下滑。除了因地缘政治因素而导致的内容差异,Google 的算法在中文资料抓取方面也不尽人意,有时其排序机制也未必能给用户带来最相关的信息。你可以从 Google 看到各种精美的信息碎片,但这些碎片往往只是碎片,缺乏对事件背景的全面理解。
而 Bing,作为微软的搜索引擎,虽然也同样受到审查和过滤的影响,但它的抓取量和展现量远远高于百度,有的时候甚至高于 Google。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Bing 的搜索结果更为广泛且多元,尽管它同样无法避免因自我审查而局限的信息范围。总的来看,三者各有千秋,但没有一个可以被绝对依赖的工具。如果仅仅使用其中之一,注定会陷入信息过滤的陷阱,丧失了更广泛的视角与可能。
那么,如何应对这一局限性呢?我个人的做法是,利用浏览器插件,增强搜索的多样性。我安装了一个插件,在每次使用其中任何一个搜索引擎时,旁边会自动增加另外两个搜索引擎的按钮。这样,当我在某个搜索引擎上搜索到的结果过于单一时,我可以迅速跳转到另外两家,查看不同的搜索结果。
除此之外,面对海量的互联网信息,对搜索引擎的人工筛选和判断已经不再够用。人工的偏见与局限性会让我们 “误选” 信息,而 AI 搜索工具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加高效地梳理和整合信息。你可以使用多家 AI 搜索引擎,来分析同一事件或概念的前后资料。这些 AI 工具通常会提供一系列高度结构化的内容,从不同来源获取信息、自动筛选重复项、归纳出核心观点以及参考文献,让我们在复杂的海量信息中快速找到那些与自己观点相悖的内容,避免陷入单一的认知陷阱。
AI 的推荐虽然有它的 “机器味”,但与单纯依赖一个搜索引擎或一个信息源相比,这种 “智能筛选” 让我们在高效获取信息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自身固有的思维框架,接触到更多不同的声音。只不过,我们仍然需要警惕 AI 同样可能带来的 “信息茧房”,毕竟它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用户的提问和行为偏好来做推荐的。与算法产生对抗,必须主动去挖掘不同的信息源,而不仅仅是 “满足自己兴趣” 的信息快感。
在这一过程中,批判性思维和主动寻找不同声音,才是最终破除信息茧房的关键。只有我们在日常信息获取中培养起对多样性和矛盾性的 “包容”,才能让自己的认知世界更加丰富、立体,而非停滞在一个狭小的、被算法 “精心安排” 的框架内。
如果使用社交媒体或者视频网站,想要进一步突破信息茧房,你可以尝试退出登录看看。退出登录,意味着你脱离了平台对你个性化推荐的掌控。登录后的账号,几乎每个行为都在被精密跟踪,无论是点赞、评论、转发,还是你停留的时间,甚至仅仅是浏览过某个视频或网页的记录,都会被用来推送更多你 “可能喜欢” 的内容。而一旦退出登录,你相当于打破了这条信息的闭环,暂时摆脱了推荐算法的精准引导。
然而退出登录并不是万能的,毕竟很多平台的算法已经通过 IP 地址或其他方式建立了对你的 “侧写”。换句话说,尽管你不再是一个注册用户,仍然可能被平台的定制化推送所困,这也就是为何更换 IP 和启用浏览器隐私模式能起到一定作用的原因。
当然,突破信息茧房的方法远不止这些。我们可以主动寻找并订阅来自不同观点和来源的新闻、博客和各类信息,或加入不同的群体,倾听多元的声音,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多样性。通过与不同背景、信仰和政治立场的人建立联系,拓宽社交圈子,可以显著扩展自己的视野。除此之外,阅读不同领域的专业文章和书籍,而非仅限于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的内容,也能深化思想、提升认知深度。这些方法都能有效帮助我们突破信息茧房,开阔思维。
实际上,突破信息茧房的方式并不难,关键在于自己是否想脱离舒适区。
2024 年 12 月 04 日
本文作者:白熊阿丸
文章来源:https://blog.bxaw.name/archives/From-Information-Freedom-to-Cognitive-Escape-The-Paradox-Behind-the-Information-Cocoon.html
本文发布自白熊阿丸个人博客「白熊阿丸的小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