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分类 / 0浏览

读书志《贫穷的本质》全书解读

导言:《贫穷的本质》该书是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印]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 .Banerjee)与[法]艾丝特·杜芙若(Esther.Duflo)所著,当年获奖研究内容是“减轻全球贫困方面的实验性做法”,后成书《贫穷的本质》展示他们数年的研究成果以供世人参考研究,解读好本书内容就是对两位获奖者最好的致敬。

《贫穷的本质》该书并非是理财和教人如何致富的书籍,而是针对一国或一地区该如何摆脱贫困的学术研究,试图寻找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帮助全球贫困地区摆脱贫困

两位经济学家设立多个研究样本研究方法,通过多年的深入实践、统计、分析与研究,试图找出导致贫困的关键因素。

虽然全书最后没有给出如何摆脱贫困的“正确答案”,但通过数年研究的课题得出的相对结论,对一国或一地区如何摆脱贫困具有非常积极的参考作用。

虽然他们并没有创造出什么新的经济理论或模型,全书内容也没什么数学与经济知识只是记录、试验与结论,但多年致力于服务大多数人的脱贫课题研究得出了宝贵的经验与结论,这应该就是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

一、篇章解读

第一章、研究课题的设立

阐述了当今关于贫困争锋相对的观点:一是关于摆脱“贫困陷阱”可以通过外援与干预形式破除恶性循环,打开良性循环的一种观点;二是反对进行外援与干涉,而是依靠天然市场与自由竞争摆脱贫困。于是乎作者反问两个问题:1、外援与干预是否改善了贫困状态?2、为什么扶贫脱贫政策在贫困地区屡遭失败?

全书共10章,从第2章开始作者就开始分享他们多年来的研究过程。

第二章、贫穷源于饥饿?

很长一段时间大部分人都认为导致贫穷源自于饥饿,食物来源与获得不足导致穷人的思考能力和生产力下降陷入恶性循环,但作者通过数据文献又发现21世纪以来其实世界上大多数地区已经摆脱了绝对饥饿的状态。然而在作者研究过程中发现两个现象:1、穷人对于食物的渴望低于普遍预期,尤其在食品支出预算上;2、食物增加对于提高穷人收入的边际效益有限,当处于饥饿状态的时候给予他们相应的食物可以提高穷人们的收入,但当处于温饱状态时再给予多的食物无法提高穷人们的收入。

另外在观察中发现,当处于温饱状态下的穷人更强的需求是消除生活中的乏味感,更倾向于消费“垃圾食品”而不是关注健康的饮食结构,当然也是因为他们知识受限所致。

第三章、贫穷源于因病至贫?

作者通过观察得出在贫困地区有两个现象:1、虽然在贫困国家与地区有各种外援机构提供技术与物资帮助,但当地的公共医疗体系总是无法运转,医生护士缺勤率很高,贫困地区的医疗系统也没根本上的运转动力,即穷人基本无法承担任何医疗费用。2、贫困直接影响穷人的判断力,无法预判参与防疫防治工作的带来健康的长期利益而选择拖延与回避,更关注当下和即时的好处。加之贫穷地区普遍缺乏科学教育,穷人对医疗体系充满不信任感。作者认为政府应尝试为穷人提供必选与强制的基础卫生防疫防治措施。

作者还想表明一个特殊的观点:有些我们觉得再理所当然的事,在穷人眼里却是个艰难的选择,因为我们生在一个健全的国家而且不是穷人,不需要面对也无法理解他们对于政府的不信任与朝不保夕的贫困局面

第四章、贫穷源于教育缺失?

大多国家奉行的是精英教育,普遍公立教育的教学质量与教学资源十分不理想,即使在大部分正常有免费教育的国家里儿童辍学率仍高达14~15%。而贫穷国家与地区的教育情况更加恶劣,由于家长的贫穷与信息来源不足,不仅无法选择合适的私立学校而且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也非常容易导致孩子辍学。

作者认为在贫穷地区,政府首先应明确推行教育的目的和对象,注重教育资源分配公平,注重基础能力与基础科学的教育,消除社会对穷人的歧视,最后再实行分类教育

第五章、高生育率导致贫困?

作者研究观察到,越是贫穷生育率越高,这并非在于他们缺乏避孕手段和主观上的个人意识。而恰恰是穷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导致穷人“养儿防老”的意愿非常强烈,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这直接反映了穷人所处的政府并未能给穷人提供有效的社会保障。

所以作者认为若政府要控制穷人的生育率,一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二为保障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推动金融行业的发展必不可少

第六章、贫穷源于社会保障的缺失?

对应第五章,由于社会保障的缺失导致劳动者不仅没有任何保障,亦会导致他们所有收入手段都是不可控的。即使少有储蓄,也会因为社会动荡、政府腐败或全球经济影响重新进入贫困,一系列打击之下使穷人难以重头再来,使社会生产力进一步下降,亦会迫使穷人做出不理智的选择。

由于社会保障的缺乏,政府可以寻求保险弥补部分作用,但矛盾的是大部分穷人无法接受保险的价格,导致保险作用无法发挥保障穷人风险的作用。

作者认为,政府可以政府信用主动向穷人提供保险工具,且参与市场管理与监管最大程度重塑穷人就业的信心

第七章、适当发展针对穷人的小额贷款

相对于富人,穷人承担的贷款压力更高。因为他们没抵押担保,还款能力较差,信用无法过正常渠道的评估,所以只有选择非正式渠道进行贷款,结果利息也是非常昂贵。对于放款方的角度,放款给穷人的各项成本其实更高,为了能收回成本只能提高贷款利息。

作者提出设计小额贷款的一系列设想弥补小额贷款的市场空白,不过近几年在我国蚂蚁、腾讯、京东、美团等一系列的成熟小额贷款模式真实案例可以参考,书里的具体建议就不在此展开了。

第八章、穷人与储蓄

由于穷人几乎没有正常贷款的渠道,也没有有效对抗风险的保障。所以发现穷人非常难存下钱,他们更需要用钱解决眼前的问题,而不是储蓄去实现对他们“不切实际”的计划。

造成这情况作者认为有几个影响因素:1、对穷人来说他们所处的环境机会成本与时间成本过大;2、信息渠道闭塞;3、解决当下问题似乎更加重要;4、对于未摆脱贫困朝夕不保的人来说,任何目标都过于遥远;5、储蓄太少作用亦不大。

这里作者给出了一些建议:对个人而言,习惯作出短期牺牲,对长期目标作规划;并且设置较为容易完成的目标。对政府而言,向穷人提供小额贷款,相对公平的义务教育,安全有保障的营商环境,社会医疗及保险体系,为穷人创造最低生活保障。看到这里,我感觉咱们中国政府好像都已经做到了

第九章、穷人能否经商致富?

作者尝试给与穷人一些经商的机会,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经商可以让穷人摆脱绝对贫困,但仍无法摆脱贫困仅仅作为一种维生手段。作者认为原因有三点:1、受制于知识面且信息闭塞,穷人从事的商业往往是初级的,薄利的;2、资金匮乏,借贷困难;3、穷人的生存环境往往不稳定,影响财富积累速度,生意难以逾越。

作者认为对穷人最好的选择首先应该是找份好工作,但这对穷人来说也是无比困难的。作者希望寄望于政府出台政策,推动穷人就业,扶持工商个体户、中小企业或员工创业等改善穷人生存状况。

第十章、健全的政体能否消除贫困?

作者认为任何政体都有局限性,没有完美的政体。该章作者罗列了众多发展中国家及贫困地区当地的政治程序,观察得出如果政治主张与政治程序是正确的,那么好的政策便会出现;反之,没良好的政治主张与政治程序,则很难出现良好的政策。因为在不健全的政体往往会出现腐败、渎职等各种另政策无法执行的情况,至少大部分国家与地区是这样。

但也存在另外一种有趣的现象,在政体健全的国家推出本意是好的政策但结果可能会不觉意伤害了穷人,而在不健全整体的国家推出的政策亦可能无意中让穷人受益。这里作者没解释这种现象,我这里补充一下,在经济学里面这种现象叫“帕累托最优”

作者根据多年的观察与研究,认为归根结底政权的稳定与政治机制的良好是消除贫困的至关重要的因素。那能否让贫困地区寻求先进政权进行“接管”呢?通过观察历史,答案应该是否定的,过往的殖民经济虽然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被殖民地区但并没有消除贫困反而扩大了贫富差距,而衍生出来的种族主义对政权往往具有强大的破坏力,糟糕的政治机制应在很大程度上为国家的贫困负责

政权的建立应该是当地人民根据当地文化的特点自觉选择的结果,且建立的政治机制有自我改进与修复功能,可以有效避免腐败与渎职发生,这样的政权对消除贫困才比较有效。我咋感觉作者在赞扬中国

二、作者总结

作者认为尽管无法根治贫困,但有些事情或许可以改变穷人的生活,具体有以下五个方面:

1、穷人通常缺少信息来源,从而相信那些错误的事情。给予穷人的信息需满足三个点:人们尚未知晓的;信息发布方式简单有效而有吸引力的;信息来源必须可靠的;

2、穷人肩负着生活中的多种责任。你越富有,越容易做出“正确”的决定。政府应给与穷人更多基础保障,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决定。

3、一些服务于穷人的市场正在消失,或是在这些市场中穷人处于不利地位。运用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降低成本,弥补市场不足,而市场亦需政府进行监管。

4、贫穷的国家不会因为贫穷或其不堪回首的历史而注定失败。健全的政治制度,良好的政治程序,让各阶层参与决策,有助于政府做出更好的决策。

5、对于人们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最终常变为自我实现的预言。成功会带来更大的成功,当一种情况得以改善时候,这种改善本身就会影响人民的信念和行为。

全书内容解读结束,感谢阅读。

三、个人感悟

通读全书个人最大感悟是,消除贫困绝对不是靠少数经济学家或NGO机构的力量能承担得起。更不是依靠国际“外援”输出政体,回望历史,输出政体导致得贫困往往更为严重。消除贫穷从根本上说是依靠本国政权与人民的自决

阅读书中1~10章,你会发现作者选取的调研地区要不就是战乱区域,要不就是殖民政府,要不就是傀儡政府,最大感受就是那些地区国不成国,何以为家?

政权的稳定性与完整性是一国一地区消除贫困最基础的要素,当政府信誉缺位的时候,开展任何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都是无效的,因为人民不再信任政府。

而政权的屁股坐在哪一边,是消除贫困最本质的因素。是独裁政权还是盲目民主政权,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权,直接决定了政府的决策是否主观上有意愿消除贫困?是否服务于最大多数人?是否满足最需要的人?是否把穷人当作国民的一部分?

全书几乎没提及中国也没任何赞扬中国的内容,只有第十章寥寥几行提及了一下中国村委会选举制度。但纵观全书,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在2~9章中的所有对消除贫困的建议与具体操作,中国都做到了而且做得比书中提及的更多。我感觉这本书就是在赞扬中国这些年的扶贫工作。

该书名叫《贫穷的本质》,我看了全书和了解到这些年中国政府对消除贫困的实际工作,所谓“本质”我理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贫穷的本质在于该国是否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读书笔记结束,欢迎各位点赞关注。

编辑于 2021-10-17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https://www.zhihu.com/tardis/bd/art/422416696


《贫穷的本质》 全书梳理总结

(14个多小时的深度阅读,四小时的全书总结完成了这篇文章,希望对大家的阅读有所帮助~)

本书由2019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印度]阿比吉特·班吉纳和[法]埃斯特·弗迪洛合著。两位作者深入五大洲多个国家的穷人世界,调查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从穷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将抗、创业、援助等生活的多个方面,探寻人们为何贫穷,为何无法摆脱贫穷。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贫穷陷阱”,解释为资源的匮乏使穷人陷入困境,陷入困境使穷人的资源匮乏。即使穷人能积攒下一点积蓄来改善自己的处境,也会因为现实中天然的高壁垒而失败。作者认为,针对贫困这个广大而宽泛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一系列具体的问题。在当今世界有几种对贫困问题解答的主流观点:一是杰弗里·萨克斯提出的针对“贫穷陷阱”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对其进行外援,打开一个良性循环。二是伊斯特利反对对贫困地区和穷人进行外援,支持自由市场天然的竞争状态和恰当的奖励机制在解决贫困问题时发挥的巨大作用。而作者所著的这本书则是回答:援助是否改善了人们贫穷的状况?为什么为了扶贫和脱贫的政策在贫困地区屡遭失败?本书在著书脉络上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穷人实际生活方方面面的现象描述,二是改善贫困所能做出的有效的努力。

作者先从第二章开始,介绍了关于穷人的食物问题。穷人在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期都被定位是吃不饱饭的人,而人们也认为正是穷人吃不饱饭,才导致了他们的贫困。而在作者的实地研究中却发现,对大多数穷人来说,贫穷状态并不是由吃不饱饭造成的,21世纪以来人们摄入卡路里水平一直在下降这一事实可以表明人们已经脱离了饥饿状态。而且在作者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两个极为有趣的现象,一是穷人对食物的预算上涨远低于人们的预期,二是一旦穷人能够吃饱饭时,他们的收入就几乎不再增加了。在饿着肚子的时候,增加食物的摄入的确会使他们的收入提高,可他们吃饱后就不再有这样的变化了。现实中的问题是,对于穷人来说,他们并不会考虑在吃得饱的基础上,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让它们更能提供营养和能量,人们意识不到吃得更有质量和摄入微量元素的重要性。穷人在生活中的首要守则让自己的生活少一点乏味,追求当下过的是否过得愉快而不是为未来做出努力和改变。作者提出,穷人之所以会这样选择是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除了食物之外他们还要面对更多的需求和欲望,二他们也没有渠道去了解微量元素对人的重要性的知识。同时,我们制定的一系列对于穷人的食物政策也只是未穷人提供巨量二偏议的食物,忽视了穷人对你营养的需求。

第三章作者从穷人生活的医疗和健康问题入手,提出了穷人陷入的健康陷阱:因病致穷,穷而病深的恶性循环,以及不善利用有效而花费较少的预防措施。作者对穷人对于简单、易行,有效简便的预防方法漠不关心,反而追求花费巨大,效率低下,并不适用于任何情况下的抗生素药品和外科手术这一点感到疑惑。作者认为尽管各个慈善和政府机构提供的预防手段没有被充分利用。原因有机构和穷人自身两个方面,对政府来说,他们提供的公共医疗系统根本运行不起来,医生护士有着很高的缺席率,整个系统也没有维持运行的动力。对穷人自身来说,贫穷限制了他们的决断能力,无法预期做这些事对于未来巨大的好处,他们的思维已经被定型为只能看到当下和即时的好处,吧关于未来的一切都寄托在未来而不是当下。作者提出了“时间矛盾”,今天的你要为未来的你付出一些代价,而现在的你是由感性和冲动支配的。正确的事使未来受益,却损失了当下的利益。所以我们总是拖延,直到事情发展成了不可挽回的局面。因此,作者提出政府应该蛇者一些“主推物品或默认选项,强制仍他们完成预防而不是指望穷人自己主动。作者提出这一点是想表明一点:在我们一般人的生活中,几乎用不到自己有限的自控和决断能力,而穷人则需要不断地运用这种能力。我们不是穷人仅仅是因为我们生活的环境中不需要面对这些问题。

第四章中,介绍的是贫困人口的教育问题。在大多数国家上学免费且有能力让孩子上学的情况下,儿童的辍学率仍高达14~15%。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和政府提供的教育质量无法保证,尽管国家自上而下的教育政策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公立学校能够提供的教育质量十分差劲,甚至很多情况下教师的到岗率都是一个大问题。而私立学校提供的教育质量良莠不齐,家长有缺少信息渠道,只能听天由命随便选个学校。同时,这些国家的教育体系也是不健康的,人们对于与穷人的孩子总是难以避免的带有偏见和歧视的刻板印象,而他们的教育是一种精英化教育,并没有考虑到有些孩子本身就不能适应这样的教学模式。而是对应于穷人俩说,他们的收入和经济情况天然限制了他们获得良好教育的机会,由于贫困对认知观念的影响,穷人总是吧所有资源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而不是所有的孩子,失败的风险被集中了。作者提出了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法:首先要明确教学对象,其次要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建立良好的引导,最后对不同资质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教学该方法,善用科技的方法。

接下来的一章中,作者提到了穷人的生育和人口控制问题。在穷人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越是贫穷他们的生育率越高。这不在于他们缺少避孕手段和个人意识的缺失,恰恰是由于穷人所处环境对于他们的社会期望以及个人希望的养儿防老的愿望,这同时反应的是穷人社会保障体系的却是。因此,对于政府来说,要控制穷人的人口和生育,一是要建立完善有效的社会保障问题,另一方面要大力提高整个社会的金融经济发展。

在上一章中提到的穷人将生育作为自己的风险保障,恰恰是因为他们缺少能够为他们提供保障的社会体系。因此在第六章中作者讨论了穷人面对的风险以及他们的保障。作者提到了贫穷带来的风险:穷人,无论是农场主、业主还是零工,他们完全没有任何保障,所有的收入手段和盈利方式都是不可控的,全依赖于幸运。及时他们小有积累,很快也会因为环境中政治(腐败)、国家的政策变动,全球市场的金融危机的影响而陷入贫穷。这使得他们不得不削减自己的开支,进一步导致了生产能力的下载,从而使穷人陷入无可挽回的“贫穷陷阱”。在这一系列的打击之下,会使穷人丧失重头再来的勇气,体内因为压力过高而飙升的皮质醇会影响他们的决策与认知,做出不理智且有害的行为。作者也考察了面对分线穷人会采取的措施,比如在面临工资下降的时期,穷人会自然的增加工作量。但在一个封闭的区域中,增加工作量不会是收入增加,反而使区域内所有人的收入下降。还有的是,他们通过业务多元化来缩小风险范围,但穷人选择了所愿话的职业活动,而不是金融工具。或者是他们选择一个村庄的不同位置种地、临时性迁居、保守的经营,以及通过婚姻和生育降低风险。在同一个村庄中,村民们也会选择互相帮助来渡过难关。但他们采取的这些促使常常导致囚徒困境,他们的措施是一种受到各种因素制约的脆弱策略。他们相互之间提供的帮助几位有限,并且常常是一种内部消耗。并且,在世纪中,任何形式的正式保险在穷人当中都很少见。这一方面是因为穷国对保险公司很难进行有效管理,也很难对被保险人进行监督。而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他们难以用合理的价格残暴,保险公司为避免逆向选择,会将保险卖给一些不需要它们的人。而对穷人来说,之前提到的“时间矛盾”程论制约他们为自己投保的重要因素。作者同样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政府要主动地为穷人提供保障,并且明确市场的险种,防止保险的价格定位失位和产品可信度的缺失,以及缺少监督导致的市场混乱。

在分析过穷人生活的风险和保障之后,作者将目光转向了穷人生活的贷款问题。作者发现,相对于富人,穷人需要偿还的贷款数额盐多的多,利息高的令人吃惊。而且穷人更难获得贷款。因此穷人在正是贷款渠道被堵住的情况下,这能别无选择的非正式渠道借钱。这字额非正式渠道借钱所支付的利息一般都很昂贵。穷人的高利率原因在于:他们的违约率更高,偿还能力更弱,因此人们只会借钱给富人。他们的贷款额越少,作为贷款一部分的监督费用越高。并且要了解借款人的信息需要花费时间、精力上升,随着乘数效应,要借款给穷人花费的成本要远远大于其他群体。为了能够收回成本,只能提高贷款的利率。作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小额信贷承担起了向穷人贷款的市场空白。相对于传统的民间信贷,小额信贷的优势在于它的规定明确,实行容易且效率高,大大降低了贷款的管理费用。同时小额信贷的利率也要更低,他对于贫困之际有一定的效果,但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比如它的严格规定,要求客户的高时间成本。它排除了想冒险的人,歧视刚进入的新人。以及发放不够灵活,对急需用钱由无力偿还的人很不友好。只适用于微小经营业,不能发现大企业等。

第八章,本章作者写了关于穷人的储蓄问题。因为穷人几乎没有获取贷款的渠道,也没有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所以他们不是应该尽量储蓄更多的钱。但实际中发现穷人很难存下钱,原因有内部和外部两个纬度。对于外部有两个原因:银行手续费、税率、时间成本过高以及获得重要信息的渠道封闭。对于内部来说,存在着时间矛盾,即人们总是倾向满足当下的需要,而把对未来的规划放在未来。第二个是自我控制难以实现,原因有,对于穷人来说,任何期待实现的目标都过于遥远,而诱惑太多。对存多少钱的决策难以定论,陷入“贫穷陷阱”,即:即使存钱也存的太少,要用更少的资源对抗更艰难的任务。作者在最后一部分提到了跳出“贫穷陷阱”的建议,分为个人和社会政策层面。对于个人来说,要对长期目标进行思考,并习惯做出短期牺牲;将目标设置得更近,便于能够有效实现这些目标。对于社会政策方面来说:提供小额信贷,保证良好的教育,提供稳定安全的工作,以及医疗及自然灾害的保险,为穷人创建最低的生活保障。

第九章,作者讲了穷人的谋生手段——生意,并提出了问题:穷人是不是天生的企业家?本章前部分介绍了本书对于穷人援助的两种观点:供应指导和自由市场。指出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穷人缺少的似乎是一个推动他们的机会,只要给他们提供机会,他们就可以利用机会改善自己的生活。但真的放手后,却发现他们并不会有所作为。作者从解释这个现象入手,先说明了只要我们给穷人提供机会,他们是完全可以摆脱极度贫穷的,但他们并不能摆脱贫穷。作者对穷人的生意进行了分析,指出他们的生意是一种仅仅为了维生的手段,规模小且利润低,发展潜力弱,不能使他们摆脱贫穷。由于他们资金匮乏,借贷困难,生活压力和各种突发情况影响了他们积累财富的速度,使他们难以累积越过生意发展的驼峰。并且越过驼峰不但需要资金也需要管理和其他方面的技能,这对缺少资源、信息堵塞的穷人来说难以达成。因此作者提出,对穷人来说一份稳定的好工作是对他们摆脱贫穷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尽管如此,找到一份好工作也是困难重重的。一般而言好工作集中在城市,但获得稳定工作的前提是要在城市安家,能够安家的前提又是要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和足够的积蓄,矛盾的是穷人缺乏的正是这些。作者于是寄希望于政策,希望通过政策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或是推出支持员工创业等改善穷人生活。

第十章,本章指出发展的真正问题在于找到良好的政策,这是一个如何跳出恰当政治程序的问题。如果政治主张是正确的,那么好的政策便会随之出现,;反之,没有好的政治导向,就无法指定或实施好的政策,至少从规模上来讲是这样的。然而,政治上的局限性是真实存在的,这使得我们很难找到大问题的解决方法。但是,在改进机制和政策方面,我们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认真了解每个现象以及菌体到个人的动机及局限性,可以更好地制定除有效的政策及机制,避免腐败或渎职的现象发生。

祝大家食用愉快~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061238

0

  1. This post has no comment yet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